在AI領域,DeepSeek憑借低成本、高效能的特點迅速走紅,但其廣泛應用卻意外地推動了算力需求的激增,使得算力在產業鏈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然而,算力資源的有效利用卻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大量智能算力由于技術適配困難、場景落地緩慢以及生態協同薄弱,難以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利用率低下,這不僅延長了大模型的開發周期,還增加了故障定位和遷移成本,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面對算力供給與服務的挑戰,華為合作伙伴大會在2025年的召開為行業帶來了新的曙光。昆侖技術在此次大會上提出了以成熟商業體系打造系統算力解決方案的構想,旨在在當前AI浪潮中引領一場意義深遠的產業革命,助力國產算力實現從“紙面算力”向“生產力”的實質性跨越。
這一跨越并非易事,關鍵在于算力如何有效應用于大模型,進而服務于企業的實際業務場景,形成產業閉環。昆侖技術的策略可以概括為“深蹲”與“起跳”兩步走。首先,“深蹲”意味著構建穩固的算力底座,解決大模型的部署與遷移難題,讓更多企業能夠順利采用大模型。例如,北京移動在大模型應用拓展項目中,通過與昆侖技術團隊的聯合調優,成功克服了國產化服務器遷移過程中的重重挑戰,不僅完成了四大模型的國產化部署,還提升了系統性能和算力資源的利用率。
其次,“起跳”則是要確保大模型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的有效落地,助力企業實現從“用上”到“用好”大模型的轉變,推動數智化轉型。昆侖技術與興業銀行的合作便是一個典型案例,雙方針對金融領域的反洗錢可疑分析場景,開發了智能生成模型,有效識別潛在風險點,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高性能計算能力的重要性,也凸顯了針對特定場景的大模型專用訓練的價值。
昆侖技術通過“深蹲”與“起跳”的雙重動作,實現了國產算力的產業閉環,促進了企業數智化轉型的成熟發展。其成功范式在于“技術+生態”的雙重發力。在技術層面,昆侖技術設立九大根技術實驗室,深耕技術創新,如自研SSD硬盤和電源等,為算力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在生態層面,昆侖技術構建了完善的生態體系,深度融入華為昇騰萬里與鯤鵬展翅計劃,共享華為的技術積累,同時搭建生態服務體系,攜手生態伙伴打造專業行業解決方案,如與天璣數據庫云、愛數備份一體機等企業的合作,展現了強生態協同的成果。
昆侖技術的“雙腿發力”策略,使得原本孤立的算力基礎設施升級為與大模型深度耦合、強產業協同的數智化創新底座。更多企業得以基于此底座快速部署與應用大模型,充分釋放算力價值,加速數智化轉型進程。算力,這一曾經“紙上談兵”的概念,如今已成為推動產業革命的真實“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