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工智能(AI)已成為各行各業熱議的話題。然而,在一個不經意的瞬間,近60歲的老李興奮地向他的女兒小李推薦起了一款名為“豆包”的AI應用,這讓小李驚訝不已,她沒想到AI已經悄然走進了父母的日常生活。
盡管AI技術如潮水般涌來,從大型語言模型到各種應用場景,其帶來的效率提升顯而易見,但年輕人很少主動與家中的長輩討論這一話題。AI新聞鋪天蓋地,但數字鴻溝依然存在,特別是在下沉市場和老年群體中,他們對AI技術突破的認知與宏大敘事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斷層。
技術的底層變革往往滯后于人們的感知。當科技精英們爭論通用人工智能(AGI)何時到來時,縣城的張阿姨已經能夠熟練使用“Kimi”搜索養花技巧,用“DeepSeek”查詢蘿卜糕的做法。他們不關心技術細節,而是默默地享受著AI帶來的便利,構成了AI普惠的真實圖景。
阿貍的父母如今成了“DeepSeek”的忠實粉絲,但他們對AI的使用方式卻與年輕人大相徑庭。在阿貍看來,AI是用來查資料、寫代碼、作圖的;而在父母眼中,AI更像是風水先生、命理專家,甚至還能兼職塔羅師和占星師。春節期間,阿貍發現父母和朋友們竟然開始用AI算命,他們通過口口相傳,在搜索框里認真輸入兒女的出生日期,詢問運勢和婚姻。
在縣城,AI的普及依賴于熟人網絡,不需要大規模的推廣,自有其傳播渠道。小沄的父親對“豆包”愛不釋手,不僅自己常用,還推薦給親朋好友。Nove的父親作為一名即將退休的老教師,早在“DeepSeek”火爆之前,就已經在學校老師的推薦下開始使用“Kimi”。現在,他的手機里裝著兩個AI應用,一個是“Kimi”,另一個是“豆包”。他用AI寫教案,查詢車輛信息,甚至算工齡。
“豆包豆包,今天天氣多少度?”這樣的語音指令已經成為許多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AI應用之所以能夠迅速下沉到縣城的銀發群體,關鍵在于其極簡的設計。沒有復雜的功能和操作步驟,點開APP就是搜索框,這樣的界面讓老年人更容易上手,降低了他們對新技術的恐懼感。
王阿姨在兒子的推薦下,開始用“DeepSeek”和“Kimi”搜索菜譜。她不喜歡傳統的搜索軟件,也不喜歡抖音、小紅書等應用,因為那些軟件有推送、廣告和彈窗消息,容易讓她感到困惑。而AI應用的極簡頁面正好滿足了她的需求。
小李最初對父親使用AI一無所知,直到在一次家庭旅游中,聽到父親熟練地用“豆包”詢問附近景點,她才驚訝地發現AI已經滲透到父母的日常生活中。小李的父親是通過抖音廣告了解到“豆包”的,他認為語音提問和語音播放是吸引他使用AI的重要原因。他不會拼音打字,因此能夠直接“按住說話”降低了使用門檻。
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AI換臉、AI擬聲等新技術引發了新一輪的內容治理難題。對于熟悉AI套路的年輕人來說,這些虛假內容或許一眼就能識破,但對于喜歡分享養生小妙招的老年人來說,辨別真偽卻十分困難。最近,用AI批量生成的“假孫子”視頻已經成為不少奶奶的“賽博奶頭樂”,這種技術帶來的割裂感并非偶然,而是技術革命中認知“時差”的體現。
老年群體在這場技術變革中既是被動的接受者,也是主動的參與者。他們自發學習AI,看似跨越了數字鴻溝,實則更容易陷入隱蔽的認知陷阱。無法分辨事實與虛假垃圾信息,使他們更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陷入騙局。AI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虛假內容的泛濫,模糊了虛擬與現實,加上代際關護的缺失,讓老年人面臨更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