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公司宣布了一項引人注目的招聘決定,他們以千萬年薪的優厚待遇成功招募到了95后的杰出女性科技人才羅福莉。這一舉動如同一張英雄帖,高調宣告小米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堅定決心與雄厚實力。
羅福莉,一位來自四川的才女,其學術背景令人矚目。本科階段,她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計算機專業,隨后在北京大學深造,獲得了計算語言學碩士學位。職業生涯中,她曾在阿里達摩院和幻方量化等知名企業工作,并作為開源大模型Deep Seek的關鍵開發者,展現了卓越的技術實力。
更為不凡的是,羅福莉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術成就。盡管年紀尚輕,她已在國際頂級會議ACL上發表了8篇專業論文,其中兩篇更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署名。加入小米后,她將擔任AI大模型團隊的領軍人物,引領小米在人工智能領域邁向新的高度。
與此同時,字節跳動也不甘落后,他們以同樣的千萬年薪從阿里巴巴挖走了通義千問大模型的負責人周暢。周暢作為90后的杰出代表,本科畢業于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并在北京大學獲得了計算機軟件與理論的博士學位。
這兩大招聘事件,無疑是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招賢納士的縮影。為了爭奪頂尖人才,這些企業不惜重金,尤其是在硅谷等科技重鎮,只要有過Open AI等頂尖人工智能公司工作經歷的人才,都能收到來自中國科技企業的千萬年薪邀請。
這一趨勢也引發了對于未來職業選擇的思考。隨著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理科專業的前景愈發廣闊,而文科專業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哈佛大學本科生學院今年秋天取消了30多門課程,其中大部分是文科專業課程,這無疑是對這一趨勢的印證。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轉型為人工智能公司,理想汽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創始人李想明確表示,公司不僅要繼續造車,更要全力投入人工智能領域,立志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
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中,中美兩國企業無疑處于領先地位。雖然美國企業暫時占據優勢,但中國企業正咬緊牙關,緊隨其后。其他國家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力已經明顯落后。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的專欄作家施密特指出,繼軟件、云計算和芯片之后,歐洲在人工智能領域也處于守勢。中美兩國的領先優勢正在不斷擴大,兩國之間關于中場最佳位置的競爭愈發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