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圈的風起云涌中,一股由大廠技術大牛引領的創業浪潮正席卷而來,盡管這條道路遠比想象中崎嶇,卻仍舊吸引了眾多AI領域的頂尖人才紛紛下場嘗試。
近期,字節跳動TikTok算法團隊的領軍人物陳志杰據傳即將離職,他的下一站是AI Coding領域的創業之路。這位曾在百度與YY歷練十余載,又在字節跳動擔任技術高級總監的技術大牛,正積極接觸投資人,為自己的創業夢想鋪路。陳志杰的故事,只是這股創業大潮中的冰山一角。
回顧過去一年,不難發現,越來越多擁有大廠背景的技術帶頭人選擇親自下場創業。百川智能、MiniMax與階躍星辰等AI領域的明星企業,其創始或聯合創始人王小川、閆俊杰與姜大昕,均曾是大廠的技術骨干。他們敢于在未知中探索,率先踏上了創業的征途,并成功吸引了投資機構的青睞。
2024年,隨著大廠與先行者們搭建的基礎大模型日益成熟,創業方向逐漸聚焦于專項賽道或應用層,更多技術人員按捺不住內心的創業熱情,紛紛投身其中。例如,曾領導通義千問大模型研發的AI科學家楊紅霞,雖然最終選擇入職高校,但據傳她仍在籌備端側模型創業項目,并已獲得高額投資。
百度研究院副院長李平離職創立Ai Infra公司vecml,致力于構建下一代大模型應用的基礎設施;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李震宇攜手華為車BU首席科學家陳亦倫,共同投身具身智能領域。獨角獸企業的技術人員也不甘示弱,紛紛告別母公司,踏上創業之旅。
這股創業熱潮的背后,離不開大模型調用成本降低、AI應用端需求增加與融資充足的三大支撐。算力價格戰已經擺上臺面,字節跳動與阿里云相繼推出低價大模型服務,價格降幅驚人。據報道,今年字節和騰訊大量訂購英偉達芯片,未來大模型調用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
在應用層面,隨著AI產品用戶的不斷增加,應用缺口日益凸顯。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用戶規模已高達2.3億人,但現有的AI應用平臺無法滿足巨大的細分需求。因此,急需一批能夠將大模型能力和實際生產生活聯系起來的企業,將AI能力融入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
融資方面,中國大模型獨角獸智譜、面壁智能與階躍星辰等企業紛紛宣布完成高額融資,吸引了眾多知名投資機構的參與。年內資金機構對于新創企業的支持力度同樣巨大,只要技術過硬、前景廣闊,就能輕松獲得資金支持。
然而,創業之路并非坦途。盡管有著天時地利的加持,但創業風險依然巨大。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離職創業,成立智元機器人,雖然獲得了多輪融資和量產工廠的支持,但這樣的成功案例畢竟少數。更多技術骨干在創業后選擇回歸大廠,如零一萬物技術聯創黃文灝加入字節跳動大模型研究院,Character.AI創始人因公司運營和資金挑戰回歸谷歌等。
其中,Character.AI雖然擁有極高的流量表現,但自去年完成一輪融資后,再未獲得新融資,僅靠訂閱收入難以維持公司運營。類似的情況并不罕見,許多創業者在面對資金壓力和市場競爭時,不得不選擇回歸大廠或放棄創業。
盡管如此,這股由大廠技術大牛引領的創業浪潮仍在持續發酵。他們帶著對技術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勇敢地踏上了創業的征途。無論結果如何,他們的勇氣和決心都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