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行業的激烈競爭中,阿里云近日宣布了本年度第三輪大模型降價舉措,其通義千問視覺理解模型的價格降幅超過80%,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具體來說,Qwen-VL-Plus模型的降價幅度高達81%,每千個tokens的輸入價格僅為0.0015元,創造了行業最低價。而性能更強大的Qwen-VL-Max模型,其價格也已降至0.003元每千tokens,降幅達到85%。按照這一新價格計算,用戶僅用1元錢便可以處理約600張720P分辨率的圖片,或者高達1700張480P分辨率的圖片。
此次降價被視為對字節跳動早前發布的豆包視覺理解模型的一種回應。字節跳動在12月18日的火山引擎Force大會上推出的豆包模型,其千tokens輸入價格為3厘,1元錢能處理284張720P圖片。當時,字節跳動方面宣稱該價格比業內平均水平低85%。
自大型模型技術興起以來,相關廠商已投入大量資金。隨著多輪降價潮的到來,資金實力較弱的初創企業面臨了更大的挑戰。字節跳動的后來居上,也給百度、阿里等互聯網巨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早在2024年5月,智譜AI、字節跳動、阿里云等企業已經掀起過一輪大模型降價潮,將大模型推理算力價格降低了90%,使得大模型定價進入了“厘時代”。
2024年12月,月之暗面Kimi、字節豆包、阿里云通義千問相繼推出新的視覺理解大模型,并再次掀起降價潮。一位大模型行業的從業者表示,大廠之間的價格戰最先沖擊的是創業企業,尤其是那些試圖開展B端業務的企業,很難與大廠競爭。
除了降價,大模型企業還通過巨額的廣告投流來拉新用戶。據行業統計,Kimi在第三季度的廣告投放費用約為1.5億元,豆包約為2億元。在抖音、快手、B站等線上平臺以及線下的地鐵、機場等場所,Kimi、豆包等AI產品的廣告頻繁出現。
大量的廣告投流使得豆包、Kimi等產品的用戶量迅速增長。在“AI產品榜”的11月全球月活躍排行榜上,豆包App的月活用戶數達到了5998萬,僅次于OpenAI的ChatGPT,位列全球第二。而在2024年2月,豆包的月活躍用戶量還僅有173萬。
然而,也有分析認為,大模型的燒錢戰類似于移動互聯網早期各應用為爭奪用戶而進行的燒錢推廣,但高額的投流成本未必能換來用戶長久的消費意愿,用戶留存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相比之下,互聯網大廠由于擁有社交平臺、搜索引擎等流量入口,可以率先實現大模型的應用落地和商業變現。字節跳動通過火山引擎將豆包大模型應用于30多個行業,日均tokens調用量增長了33倍。百度則早在2023年就啟動了文心大模型與百度搜索、輸入法等產品的整合。
為了拉近與C端用戶的距離,百度將文心一言APP更名為文小言,定位為百度旗下“新搜索”智能助手。阿里巴巴也看到了自身在C端應用的短板,在2024年12月對AI應用進行了調整,將“通義”App從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由該事業群總裁吳嘉負責AI在C端的應用。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國內大模型廠商正在從“百模大戰”走向“應用之戰”,市場更期待能夠出現能夠落地的應用,為大模型廠商帶來收入,并為各行各業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