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尾聲,一場關于大模型的“價格戰”再次席卷了科技行業。12月31日,阿里云宣布對其通義千問視覺理解模型進行全面降價,降價幅度超過80%,這已經是該公司在年內第三次對大模型價格進行調整。
具體來看,Qwen-VL-Plus視覺模型API的調用價格從原價大幅下調81%,降至每千tokens僅需0.0015元,阿里云自豪地宣稱這是目前全網最低的價格。而性能更為出色的Qwen-VL-Max視覺模型,其輸入價格也從0.02元/千tokens降至0.003元/千tokens,降價幅度高達85%。按照這一新價格,用戶僅用一元錢就能處理大約600張720P圖片或1700張480P圖片。
阿里云的此番降價舉措,被外界視為與字節跳動在價格上的直接較量。早在12月18日,字節跳動就推出了豆包視覺理解模型,其每千tokens的輸入價格同樣為0.003元,一元錢能處理284張720P的圖片,這一價格相較于行業平均水平低了85%。字節跳動火山引擎總裁譚待在隨后的媒體采訪中表示,市場需要充分的競爭,降低成本是技術優化的必然結果,只有做得最好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
事實上,這場“價格戰”早在2024年5月就已悄然拉開序幕。當時,大模型初創公司和云計算廠商紛紛加入戰局,智譜、字節、阿里云、百度、科大訊飛和騰訊等相繼宣布降價策略,以降低面向B端市場的大模型API調用費用。
對于這場“價格戰”,大模型公司們普遍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這是技術優化的直接結果,同時也是推動大模型應用普及的剛需。譚待指出,通過模型結構優化、分布式推理和混合調度等技術手段,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而并非以虧損為代價換取收入。在應用端,降低API調用價格能夠帶動應用生態的興起,降低創新的風險和試錯成本。
百川智能CEO王小川也在一場行業論壇上發表了看法。他認為,“價格戰”作為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至少帶來了兩大益處:一是讓更多公司和開發者能夠用上大模型,推動大模型在中國市場的快速普及;二是促使一些企業重新審視自身定位,從試圖訓練自有大模型回歸到大模型用戶的角色,從而避免了人才、資金等社會資源的浪費。
行業分析人士還指出,“價格戰”背后其實是云廠商的一種營銷策略。華泰證券科技與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黃樂平表示,AI大模型是云計算業務的“錨”,大模型API降價更像是一種吸引用戶購買云廠商基礎產品的手段。通過降價吸引客戶上公有云,不僅能夠提升云廠商的市場份額,還能加速中小企業和普通開發者對AI大模型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