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行業的風云變幻中,2025年初傳來了一則震撼消息:大潤發,這一曾經的零售巨頭,如今已易主他人。1月1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正式對外宣布,其與子公司NewRetail攜手德弘資本,達成了一項重大交易——以最高約131.38億港元的價格,出售所持有的高鑫零售(大潤發母公司)全部股權,總計占高鑫零售已發行股份的78.7%。此消息一出,立即在業界內外引發了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
大潤發,自1996年由臺灣潤泰集團創立以來,便以其迅猛的發展勢頭,成為了零售行業的一匹黑馬。1997年,大潤發在臺灣桃園開設了第一家門店,并同年進軍大陸市場,迅速在上海和濟南落地生根。1998年,大潤發在大陸的首家門店在上海盛大開業,由此開啟了其在全國范圍內的快速擴張之旅。
憑借“一站式購物體驗”的大賣場概念、源頭采購、成本控制以及頻繁的促銷活動,大潤發在二三線城市乃至全國范圍內迅速贏得了廣泛的消費者基礎。其高性價比的商品和便捷的購物體驗,讓大潤發穩坐國內最大零售超市的寶座,并創下了連續19年不關店的輝煌紀錄,被譽為“超市之王”、“最賺錢超市”。在市場份額上,大潤發一度超越了沃爾瑪等國際零售巨頭,成為了中國零售行業的標桿企業之一。
然而,隨著電商行業的蓬勃興起,消費者的購物習慣發生了深刻變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在網上購物,享受線上購物的便捷性、豐富性以及送貨上門的服務。這一消費趨勢的轉變,給傳統的實體商超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大潤發也不例外。盡管大潤發在2014年推出了自有電商平臺“飛牛網”,并投入巨資,但在與淘寶、京東等電商巨頭的競爭中,仍難以占據一席之地。
面對轉型的壓力,大潤發在2017年迎來了阿里巴巴的戰略投資。阿里巴巴斥資28.8億美元收購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開啟了大潤發的新零售變革之路。隨后,在2020年,阿里巴巴再次出資280億港元,增持高鑫零售股份至約72%,試圖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重塑這家老牌零售商的命運。
在大潤發的新零售布局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數字化改造和業態創新嘗試。大潤發接入了阿里旗下的淘鮮達、餓了么和天貓超市等平臺,推出了主打一小時送達服務的“大潤發優鮮”。同時,引入自助收銀機、電子價簽、刷臉支付等新技術,提升門店運營效率。還與盒馬合作推出“盒小馬”項目,嘗試了會員店模式,推出中潤發、M會員店等新業態,試圖迎合更高端的市場需求。
然而,這些變革措施并未能持續推動大潤發整體業績的提升。自2021年以來,大潤發連續兩年出現業績下滑。盡管在2023年勉強實現了扭虧為盈,但頹勢已顯。到了2024年,大潤發的財務狀況更加嚴峻。高鑫零售發布的2024財年業績報告顯示,公司營收同比下降13.3%,年內虧損高達16.68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盈利7800萬元,虧損幅度顯著增加。
在市場競爭中,大潤發逐漸失去了原本的價格優勢。為了與線上平臺競爭,大潤發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線上營銷、物流配送等方面,這無疑增加了運營成本,使得商品價格難以保持以往的競爭力。同時,其嘗試吸引中高端會員的努力與原有消費群體的需求并不完全匹配,導致部分原有客戶流失,而新的高端客戶群體又未能充分吸引。
大潤發建立倉儲超市的時機相對較晚。在推出相關業態時,山姆、Costco兩大國際連鎖品牌已經在中國市場占據了一定的份額,并具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客戶忠誠度。國內的盒馬、fudi、永輝等新秀也在倉儲會員式超市領域迅速崛起,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大潤發想要脫穎而出并非易事。
疫情之后,消費者的購物習慣進一步改變,社區團購等新興購物形式的興起,給線下實體零售帶來了更大的壓力。社區團購以其低價、便捷的特點,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尤其是對于生鮮、日用品等高頻消費品類,分流了傳統商超的大量客源,這也加劇了大潤發業績的下滑。
最終,在2024年9月27日,高鑫零售發布公告宣布短暫停牌,以便發布涉及公司收購及合并守則的內幕消息。這一消息再次引發了市場對于大潤發未來命運的諸多猜測。直到此次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出售其持有的高鑫零售股權,這一懸念才終于塵埃落定。接盤高鑫零售的德弘資本備受關注,其背后的董事長劉海峰,是國內PE大佬,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人脈資源。
對于大潤發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挑戰。新東家德弘資本需要面對大潤發當前所面臨的諸多困境,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重新定位大潤發,提升其市場競爭力,是德弘資本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同時,大潤發自身也在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方向,試圖以新的業態和模式,重振昔日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