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商業舞臺上,阿里巴巴的一則公告掀起了波瀾,標志著馬云新零售理念的又一重要轉折。
1月1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正式對外宣布,其子公司及NewRetail部門已與德弘資本達成協議,將所持有的高鑫零售78.7%的股權悉數出售。這一交易的總價值預計高達131.38億港元,每股作價1.75港元。
此番股權轉讓,意味著阿里巴巴將徹底退出高鑫零售的股東行列,這一變動也被外界視為阿里巴巴新零售戰略調整的一個顯著信號。
回望2017年,阿里巴巴帶著新零售的愿景入股高鑫零售,雙方的合作曾被寄予厚望,業界甚至流傳著“大潤發因阿里而不同,阿里也因大潤發而不同”的美好寄語。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阿里巴巴選擇輕裝上陣,聚焦于核心業務的發展。
事實上,這并非阿里巴巴在新零售領域的首次撤退。早在2023年,阿里巴巴就已明確了“用戶為先、AI驅動”的戰略核心,并開始逐步剝離非核心業務。銀泰作為另一塊“新零售試驗田”,同樣在2023年9月被阿里巴巴出售。蘇寧易購、盒馬等新零售業務資產也相繼被剝離。
阿里巴巴的這一系列動作,反映了中國互聯網公司在當前環境下的戰略調整趨勢。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互聯網公司開始更加注重聚焦主業,梳理業務線條,以期實現更加穩健的發展。
新零售戰略的實踐并非一帆風順。阿里巴巴在新零售領域的探索,雖然基于商業地產改造,試圖在大賣場、連鎖商超中找到與電子商務的連接點,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并未能真正實現通過電商改變傳統商超的目標。此次對早年并購業務的“消腫”,可以被視為阿里巴巴在新零售領域大規模試錯的終結,同時也為下一輪新零售的探索奠定了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新零售在實踐中暫時無法與電商直接融合,但生鮮電商、外賣和買菜等電商新業態卻不斷探索出新的邊界,與傳統電商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這些新業態的興起,也為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公司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馬云在新零售戰略上的調整,無疑體現了他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洞察。盡管沉沒成本高昂,但斷舍離的勇氣卻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阿里巴巴的這一系列動作,不僅是對新零售戰略的重新審視,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