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新年鐘聲剛剛敲響之際,零售業迎來了一則震撼人心的消息: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將其在高鑫零售的全部股權出售給德弘資本,交易額高達約131.38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123億元)。這一決定迅速在行業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據悉,此次交易的股權占比高達78.7%,每股價格僅為1.75港元,遠低于高鑫零售當前的港股市值,更與阿里巴巴當初斥巨資收購時的價格相去甚遠。早在2017年底,阿里巴巴就曾以約224億港元購得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而到了2020年,阿里巴巴再次追加280億港元投資,成功拿下控股權。粗略計算,阿里巴巴在高鑫零售上的投入已超過500億港元。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阿里巴巴在短短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接連拋售了銀泰百貨和高鑫零售兩大資產。尤其是在高鑫零售的出售上,阿里巴巴不僅出手迅速,而且價格之低令人咋舌。這一舉動無疑反映了阿里巴巴當前核心電商業務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以及回歸主業的迫切需求。
盡管如此,高鑫零售仍具備一定的商業價值。作為曾經的“陸戰之王”,高鑫零售在2020年的市值曾突破千億大關,全年銷售額亦達到千億級別。盡管近年來市場波動對其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根據最新數據,大潤發仍以772.07億元(不含稅)的收入穩居行業第三。大潤發旗下的門店大多擁有自有物業,且多位于城市中心位置,整體商業價值不菲。
為了應對市場變化,高鑫零售也在積極調整步伐。一方面,對不良門店進行調整,2024年至少關閉了5家門店;另一方面,加大對M會員店和中型超市大潤發Super的投入,且大潤發Super模型已經跑通。同時,高鑫零售還進行了高層調整,由更了解零售行業的老兵沈輝接任CEO一職。這些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2025財年上半年,高鑫零售實現扭虧為盈,同店銷售錄得同比增長。
然而,高鑫零售也面臨著明顯的缺點。其旗下擁有466家大潤發、30家大潤發Super及6家M會員店,其中大潤發超市作為典型的大賣場業態,面臨著行業老化的問題。無論是商品、場景、消費者還是管理團隊都面臨著老化的挑戰。大潤發也未能幸免于難,其龐大的體量使得轉型變得尤為困難。在管理上,老一輩的臺灣團隊及其提拔的中層已經老去,他們更多地關注如何鞏固利益而非開拓新領域,這帶來了諸多問題。
德弘資本作為此次交易的接手方,無疑看中了高鑫零售的潛在價值。然而,他們也可能只是高鑫零售的一個過客。作為一個私募基金,德弘資本更擅長資本運作而非長期運營實體企業。從歷史操作案例來看,他們可能會將高鑫零售整頓好后出售給下一家。因此,高鑫零售的未來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無論最終歸宿如何,大潤發從這一刻起已經失去了“爹媽”的庇護。它將被視為一項資產,被貼上優質或不良的標簽,隨時等待被出售。這一變化無疑為高鑫零售的未來增添了更多的未知和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