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阿里巴巴對其資產組合進行了大幅度調整。1月1日晚,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其子公司及New Retail已與德弘資本達成協議,將以最高約131.38億港元的價格,全面出售所持有的高鑫零售(大潤發和歐尚超市的控股公司)78.7%的股份。
此次出售的股份中,阿里巴巴占73.66%,New Retail占5.04%。阿里巴巴與New Retail的關系緊密,可視為同一整體。
回顧歷史,阿里巴巴在2017年11月20日首次投資高鑫零售,耗資224億港元,獲得了36.16%的股份。2020年10月,阿里巴巴再次追加投資280億港元,持股比例飆升至約72%,兩次投資總額達到502億港元。
然而,高鑫零售的業績并未如阿里巴巴所愿實現飛躍。自2017年以來,高鑫零售的收入從1023億元降至2024財年(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的726億元,利潤也大幅下滑。盡管2025財年上半年實現了扭虧為盈,但整體財務狀況依然嚴峻。
此次出售,意味著阿里巴巴在高鑫零售的投資以虧損告終。盡管阿里巴巴此前已在財報中計提了高鑫零售的減值損失,但131.38億港元的售價仍然遠低于其原始投資成本。
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賴陽表示,阿里巴巴當初投資大潤發(高鑫零售旗下品牌)與后來投資銀泰商業的初衷相似,都是希望通過其互聯網大數據和數字化技術優勢,對實體商業進行升級改造。然而,現實證明,互聯網和數字化并非萬能鑰匙,無法徹底改變線下零售的困境。
賴陽指出,消費者從線下轉向線上,主要是因為線上銷售打破了中間環節,提高了效率,而非僅僅因為數字化分析。實體零售中,規模越大,坪效越低,大潤發等傳統大賣場面臨嚴重的冗余陳列問題。盡管大潤發試圖通過開設中型門店(Super店)和會員店(M會員店)進行自救,但轉型之路依然充滿挑戰。
大潤發在轉型過程中,逐漸意識到需要改變過去重視快消品的策略,更多地聚焦于食品類商品,包括生鮮水果、快餐、熟食等。賴陽認為,這些商品是消費者必須去實體門店購買的,有助于提高坪效。然而,這一轉型并不容易,需要企業重構供應鏈能力,并對損耗進行更精準的把控。
盡管失去了阿里巴巴的支持,但高鑫零售找到了新的歸宿。買家德弘資本在消費領域有著豐富的投資經驗,對于處于轉型期的大潤發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大潤發未來的路,仍需自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