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正逐步滲透至藝術創作領域,為這一傳統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據最新消息,美國版權局已成功為超過千件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增強的作品辦理了版權注冊,此舉被視為版權法在適應科技進步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版權局助理總法律顧問賈莉斯?曼金在近期的一次訪談中透露,藝術家在申請版權注冊時,需遵循特定的指導原則,明確披露并放棄作品中由AI生成的部分。曼金進一步解釋,版權局在審核過程中,會細致評估AI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別是它如何協助提升人類的創作表達,以及AI是否成為了決定作品表達形式的主導因素。簡而言之,只有當作品的核心創意源自人類,而AI僅作為輔助手段時,該作品才有可能獲得版權法的保護。
然而,并非所有AI生成的內容都能享受版權法的庇護。版權局此前已明確指出,那些完全由AI工具(諸如DALL-E、ChatGPT或Midjourney等)獨立創作的作品,無論創作者在優化指令上投入了多少心血,均不被視為享有版權的作品。曼金重申,只有那些在人類控制下完成的創作,才有資格申請版權保護。
這一新規的出臺,引發了藝術界的廣泛熱議。許多藝術家對此表達了深深的憂慮,他們認為AI技術的廣泛應用可能會削弱作品的原創性和藝術價值。在電影行業,關于AI技術的爭議同樣愈演愈烈。例如,有項目嘗試利用AI技術復活已故知名作家的形象,此舉引發了公眾的強烈不滿和抗議。
盡管如此,AI技術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仍在持續演進。版權局在最新報告中指出,在某些特定場景下,如“移除圖片背景人物、視頻穩定處理以及光線追蹤效果”等,AI增強的作品確實可以獲得版權注冊。這表明,盡管AI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引發了諸多爭議,但在許多實際情境中,它仍被視為一種有效的創作輔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