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期正式推出了兩份關于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指導性文件:《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及專門針對學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這兩份文件旨在科學而系統地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在各級學校的實施。
針對學生在作業和考試中直接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問題,《使用指南》明確提出嚴格禁止。同時,它還限制了學生在進行創造性任務時對人工智能的過度依賴和濫用。這一舉措旨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負責人進一步解釋了這一政策在不同教育階段的具體應用。在小學階段,學生應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適度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以確保技術使用不會干擾學生的知識構建和思維發展。初中階段的學生則可以開始探索生成內容的邏輯性分析,并學會交叉驗證生成內容的合理性。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可以結合技術原理進行探究性學習,自主評估生成內容的社會影響。這樣的分階段實施策略旨在確保技術應用的適宜性與學生年齡和認知水平相匹配。
為了防范學生因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喪失獨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還從多個維度建立了防范機制。除了明確的制度規范外,它還強調了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教師應積極開展批判性思維訓練,組織學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邏輯缺陷、價值傾向和文化偏差,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甄別能力。同時,文件也明確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場景中的輔助角色,強調師生互動在知識傳授和思維培養中的核心地位。
為了保護學生的隱私和數據安全,《使用指南》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嚴禁師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時輸入考試試題、個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數據,以避免隱私泄露風險。各中小學校需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白名單”制度,嚴格篩選符合教育場景需求且數據安全合規的工具。教育行政部門也將持續加強監管,對技術供應商的數據處理流程進行動態審查,確保其合法合規。
通過這些措施,教育部旨在確保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能夠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保障學生的隱私和數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