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初以來,人工智能領域迎來了一股全新熱潮,“通用智能助手”(簡稱“通用AI助手”)成為了業界關注的焦點。在這場變革中,一家名為Manus的中國初創公司憑借聲稱推出全球首款通用AI助手產品而嶄露頭角。
據傳,Manus平臺的邀請碼一度被炒到了8萬元人民幣(約合1.1萬美元)的高價,這一消息迅速引發了轟動。不僅吸引了中國各大科技巨頭的注意,也引起了全球AI領域領導者的廣泛關注,他們紛紛投身其中,試圖在這場被視為智能軟件下一輪進化的競賽中占據先機。
4月份,字節跳動、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和聯想等科技巨頭紛紛推出了各自的AI助手產品,旨在實現多任務處理和自動化工作流程執行。目前,這些產品大多仍處于邀請制測試階段,用戶認知度有限,且對于它們是否真正具備“工作AI”的能力,而非僅僅是聊天機器人的升級版,市場上仍存在諸多質疑。
在全球范圍內,OpenAI、Claude和微軟等公司也推出了AI助手產品或開發平臺,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勢的發展。
那么,什么是“通用AI助手”呢?與傳統的AI聊天機器人不同,通用AI助手旨在成為功能全面的數字助理。它們具備自主規劃、工具調用和上下文記憶等能力,不僅能夠回答問題,還能完成諸如編寫報告、制作演示文稿和研究等任務,且往往能在多個平臺上實現集成。
例如,如果要求生成一份行業報告,DeepSeek可能會提供一份詳細的文本。但通用AI助手則能夠自動生成包含圖表、并以PDF或HTML格式保存的完整報告,無需用戶干預。
值得注意的是,開發通用AI助手并不一定需要擁有基礎的大型語言模型。Manus就使用了Anthropic的Claude和阿里巴巴Qwen模型的定制版本,以及專有工具包和強化學習組件。其突出特點是深度集成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這是智能軟件資源協調的一個新興行業標準,類似于智能軟件的“USB端口”。
字節跳動的AI助手平臺“Coze Space”則利用了自家的Doubao 1.5 Pro模型,并與主流MCP工具如飛書(Feishu)和GitHub等進行了集成。其商業模式包括訂閱、技術授權和企業解決方案,價格從免費到企業用戶每年近700美元不等。Coze目前正處于封閉測試階段,已獲得了7500萬美元的融資,估值達2億美元。
阿里巴巴的“Flow State”則定位在高級研究任務上,雖然處理時間較長,但輸出內容豐富且圖文并茂。然而,“華爾街科技眼”的最近一次測試顯示,Flow State在理解關鍵AI助手概念方面存在重大缺陷,錯誤地分類了工具并錯誤地識別了開發者隸屬關系,這對其商業化前景提出了質疑。
與此同時,百度推出了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心享”AI助手,涵蓋旅行規劃和相親等場景。聯想則成為首家推出內置通用AI助手的PC原始設備制造商,其“天禧個人超級智能助手”采用邊緣云混合部署和本地化AI處理,預示著消費者設備中更廣泛的應用。
在科技巨頭們忙于戰略定位之際,初創公司已經開始盈利。由前小度CEO景鯤創立的MainFunc,通過其AI搜索引擎Genspark推出了Super Agent。該產品專注于數據檢索、演示文稿制作和研究,在發布九天內就實現了超過1000萬美元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擁有超過1萬名付費用戶,基礎訂閱費為每月20美元。
Manus仍然保持市場領先地位,提供每月39美元和199美元兩個訂閱層級,并在發布僅一個月后實現了4150萬美元的ARR。在獲得7500萬美元融資和5億美元估值后,該公司還與阿里巴巴合作開發了中國本地化版本。
隨著MCP的采用和商業應用的不斷增長,通用AI助手市場預計將迅速擴大。研究顯示,到2028年,中國AI助手行業的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72.7%,市場規模可能達到8000億元人民幣(約合1100億美元)。對于創業者而言,這是一個新的融資和上市的前沿領域;對于大型科技公司而言,這是提升用戶參與度和云集成能力的門戶。
正如阿里巴巴CEO吳泳銘最近所強調的,在AI時代,公司必須“放棄過去的成就”并“回歸創業初心”。無論是阿里巴巴、騰訊、微軟還是谷歌,他們的最終目標都是相同的:成為AI經濟中的首選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