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一場關于新質生產力的探索與實踐正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近日,由環球時報社、中國科協新技術開發中心以及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共同揭曉的50大“新質生產力產業實踐示范案例”,不僅展示了我國在人工智能、先進制造、新能源、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還揭示了各行各業在創新探索中的卓越表現。
在備受矚目的人工智能領域,華為云盤古大模型憑借其卓越的技術實力和應用實踐,成功躋身“人工智能”示范案例的前五名。與此同時,科大訊飛、順豐、騰訊音樂、海螺集團、華大基因、天士力、云南白藥等企業也憑借在AI大模型應用方面的出色表現,榮獲示范案例稱號,共同描繪了一幅AI大模型與行業深度融合的壯麗畫卷。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鄭緯民指出,2024年我國大模型產業的發展呈現出兩大顯著特點:一是從基礎大模型向多模態發展,二是大模型與行業應用的深度融合。他認為,我國在推動大模型與行業結合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有望在全球范圍內走在前列。同時,他也強調了構建國產萬卡系統和異構卡聯合訓練的重要性,以更好地支撐國產大模型的訓練。
另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則表示,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在AI工具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特別是在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中,通過AI技術的賦能,可以推動這些產業達到更高的水平,從而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的效益。
華為云大數據與AI領域總裁尤鵬在出席活動時表示,智能化時代已經到來,要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就需要產學研用等多方力量的攜手合作。他強調,華為云將致力于與各方共同打造面向未來的AI生態,迎接AI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推動大模型在各行各業的落地應用。
本次評選活動中,“人工智能”無疑成為了最大的贏家。不僅在人工智能賽道上,AI的應用實踐還廣泛分布在多個行業中。據統計,在入選的50大案例中,超過半數的案例都涉及AI的應用實踐。這充分說明了人工智能在培育新質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它已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躍升的重要引擎。
在入選的人工智能賽道TOP5案例中,華為云、科大訊飛、壁仞科技、順豐及騰訊音樂憑借出色的產業實踐脫穎而出。其中,科大訊飛聯合華為推出的國內首個萬卡規模大模型算力平臺“飛星一號”,在解決大模型時代“卡脖子”問題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順豐則通過聚焦垂域大模型,推出了豐語大模型和豐知大模型,為物流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海螺集團在生產、裝備、安全領域探索建材行業首個大模型的實踐也備受矚目。他們通過打造生產尋優預測大模型、皮帶機裝備AI大模型和安全AI大模型,實現了水泥燒成煤耗的降低、熟料強度預測準確率的提升以及皮帶機無人巡檢等效果,為行業的增安、提質、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
作為AI技術的領軍企業,華為云在推動AI與行業深度融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通過構筑全棧AI能力,打造盤古大模型、昇騰AI云服務等創新技術,為千行萬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華為云還攜手物流、文娛、制造、醫藥等多個行業的客戶,共同打造了豐富的產業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