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售業近期迎來了一次重大變動,德弘資本以高達131.38億港元的價格,成功收購了高鑫零售的控股權,這一舉動標志著阿里巴巴正式退出與大潤發的合作舞臺。回望十年前,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曾滿懷激情地宣布新零售戰略,誰又能預料到,十年后阿里巴巴會以這樣一種方式,將大潤發的母公司——高鑫零售,轉手給德弘資本。
這次交易背后,數字的故事尤為引人關注。阿里巴巴當年高調進軍新零售,投入超過500億港元,而今低調離場,僅收回131.38億港元,虧損額接近300億人民幣,遠超其不久前出售銀泰的虧損額。市場對此反應強烈,高鑫零售股價一度暴跌30%,最終收跌15.7%,而阿里巴巴股價則相對平穩,跌幅不到2%。
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資產出售,更是一個時代的落幕。阿里巴巴過去十年在新零售領域的布局廣泛,包括收購銀泰百貨、投資蘇寧、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等,但如今,除了盒馬鮮生,這些投資大多已被清理。高鑫零售也在進行戰略調整,新任CEO沈輝迅速向員工發表公開信,強調公司經營決策和戰略方向不變,但商業世界的承諾往往難以永恒。
高鑫零售,作為零售業的巨頭,目前在全國擁有466家大賣場、30家中型超市和6家會員店。盡管規模龐大,但三種業態的數量差距反映出其正在經歷的轉型陣痛。從2018財年到2024財年,公司營收從1013.15億元下滑至725.67億元,顯示出傳統零售業態面臨的挑戰。2024年,高鑫零售進行了人事調整,林小海卸任CEO,由沈輝接任,隨后公司開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關閉部分表現不佳的大賣場,加速布局中型超市大潤發Super和會員店M會員店。
沈輝上任后,高鑫零售加大自有品牌產品的開發力度,深化數字化轉型。2024財年,自有APP大潤發優鮮占線上B2C營收的比例達到36%,線上B2C總體訂單量同比增長4.8%,顯示出轉型的成效。在一系列努力下,2024年下半年,高鑫零售終于扭虧為盈,凈利潤達到1.86億元,同比增長149.2%。
德弘資本為何選擇此時接手高鑫零售?這背后是三方博弈的結果。阿里巴巴選擇斷臂求生,聚焦核心業務發展;德弘資本則看到了高鑫零售的低谷與潛力,以每股最高1.75港元的價格收購其78.7%的股份。德弘資本是一家國際性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擁有豐富的投資經驗,曾投資平安保險、蒙牛乳業、海爾電器等標桿企業。高鑫零售在德弘資本的接手下,或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重新定義自身在市場中的角色。
阿里巴巴過去十年的零售版圖變遷,從買買買到賣賣賣,最終回歸初心。從銀泰百貨到高鑫零售,阿里巴巴的投資邏輯相似,都是先小比例入股,后增持控股,最終戰略性退出。這一系列決策背后,是阿里巴巴戰略重心的轉移,從實體零售業務轉向AI和核心電商業務。高鑫零售的現狀,也反映了中國實體零售業的普遍困境與轉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