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金融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被明確為“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大領域,為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與金融強國的建設奠定了基調。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下,科技金融體系需進一步完善,而數字經濟的轉型則呼喚數字金融更高效地服務于各行各業。在此背景下,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步伐顯著加快。
與以往的數字化轉型不同,當前的核心在于通過自主創新技術構建轉型發展的堅實基礎。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強調,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應聚焦五大重點:激活金融數據潛能、打造數字化經營新引擎、深化關鍵核心技術應用、推動金融服務智慧化轉型以及加強金融科技審慎監管。這些重點工作的實現,不僅依賴于數據要素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更在于對基礎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及編程語言等核心技術的自主掌控。
華為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價值主張與此不謀而合。華為提出“雙輪驅動,自主創新與數字化轉型融合發展”的理念,主張兩者應一體規劃、同步推進,安全與發展并重。這意味著金融機構在規劃數字化轉型時,需同步考慮自主創新的技術路線與未來發展路徑。
華為長期致力于基礎研究的投入,特別是對基礎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及編程語言等核心技術的研發。2023年,華為研發投入高達1647億元,過去十年累計投入超過1.1萬億元。每年,華為將約25%的營收投入到研發中,其中大量資源用于理論、材料、物理學及工程學等基礎研究領域。
針對金融行業,華為致力于構建三大生態體系:以麒麟芯片和鴻蒙操作系統為核心的移動終端生態,助力金融機構拓展用戶接觸面;以鯤鵬芯片和歐拉操作系統為代表的通用算力生態,結合開發語言與工具,助力金融機構打造敏捷開放的應用系統;以及以昇騰芯片為核心的AI算力生態,推動金融機構業務的智能化升級。
在支撐金融機構數字基礎設施方面,華為強調運力、算力和存力的重要性。隨著行業數字化的快速發展,數據傳輸能力(運力)需求日益提升,無論是金融機構的數據中心骨干網還是服務小微的網絡建設,均需強大運力的支持。算力,包括通用算力與AI算力,是數字體系發展的核心動力。而存力則確保海量數據的快速讀取、處理及安全存儲。通過云化技術與基礎設施的融合,構建數字金融發展的堅實基石。
在金融核心系統改造方面,華為聚焦行業共性難題,成立主機上云軍團,致力于將基于大型機和小型機的封閉系統遷移至分布式架構平臺。這一過程中,管理、實施及運維能力面臨挑戰,華為憑借多產業技術協同優勢,打造主機上云解決方案。同時,華為在數據庫領域加大投入,高斯數據庫已成為國內大型銀行核心數據庫改造的首選。
在數據與AI融合方面,華為主張數智升級,提出全棧AI架構。面對金融行業復雜的AI應用場景,華為構建了基于統一AI基礎平臺的架構,包括自主創新的算力、存力、運力及CANN生態體系,以及大模型開發的全棧軟件工具鏈。這一架構助力金融機構AI算力底座的持續演進,并推動領先的人工智能應用架構的落地。
數字金融的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科技力量。華為集中力量發展芯片、基礎硬件、基礎軟件及數字化人才等根系生態,并全力服務金融行業構建應用生態,涵蓋銀行、證券、保險等全領域,以及營銷、風控、核心交易等業務場景。華為已與全球1800多家金融機構合作,并與其中100多家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數字金融的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