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臺近年來憑借其廣泛的用戶需求、較低的準入門檻以及親民的運營成本,成功吸引了大量商家的積極參與,形成了一個具有普惠性質的就業生態。這一生態不僅為傳統勞動力提供了豐富的就業崗位,還為弱勢和邊緣群體開辟了新的就業渠道。
近日,中國社科院大學發布了《電商生態高質量發展與就業促進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基于公開數據和電商生態的創新與就業促進情況,深入探討了互聯網平臺經濟在帶動就業方面的能力。
互聯網平臺作為新就業形態的重要載體,一邊連接著成千上萬的中小微企業,另一邊則關聯著大量的勞動者,其發展與就業民生息息相關。根據《報告》顯示,拼多多平臺上的商家數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420萬家,涵蓋了豐富的品類和多元化的業態。從商家端直接就業、倉配物流端就業、平臺員工就業以及間接就業四個維度綜合考量,拼多多在國內已經累計創造了5532.1萬個就業崗位。
《報告》從三個維度詳細闡述了電商生態業態創新與就業促進之間的互動關系。中國社科院大學副教授劉曉春作為《報告》項目組的負責人表示,電商平臺的崛起使得創新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了更廣泛的人群,“產業+互聯網”的模式為從事工業、農業及服務業的數千萬人口,以及婦女、老年人等傳統勞動力市場的弱勢群體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展現了普惠性。
謝瑞玲便是這些受惠者之一。2017年,她在懷上二胎后便留在了甘肅天水的老家甘江村,這里盛產全國聞名的花牛蘋果。過去,由于水果產業管理不善,年輕人只能外出謀生。然而,近年來隨著物流基礎設施的改善和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花牛蘋果開始熱銷,村里建起了幾十家大大小小的果蔬倉庫,就業機會也隨之而來。謝瑞玲在路過甘江果蔬倉庫時看到了招工啟事,并順利找到了工作。她的老板張鵬飛自2019年在拼多多銷售水果以來,銷路逐漸打開,尤其是在拼多多推出中轉包郵模式并免除偏遠地區物流中轉費后,店鋪銷量持續增長,目前日均單量約2000箱,銷售范圍也擴展到了東三省及青海、內蒙古等偏遠地區。
在江蘇東海縣,像謝瑞玲這樣的寶媽在拼多多就業生態中甚至變得“不夠用”。自2019年以來,當地的穿戴甲產業在拼多多的推動下迅速發展,帶動了5萬多名從業人員,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媽媽崗”。例如,馬壯在拼多多上實現了千萬元級的銷售額后,開設了20多個工作坊,合作寶媽超過600名,她們每制作一副穿戴甲可獲得5-8元不等的提成,熟練技工甚至可以實現月入過萬。
除了直接就業,拼多多還通過多多買菜等業務為更多人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根據《報告》顯示,夫妻驛站自提點是多多買菜倉配物流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了約200萬個靈活就業機會,而生鮮分揀、稱重、包裝、配送等環節則創造了約50萬個就業崗位。綜合商家端直接就業、倉配物流端就業、平臺員工就業三大板塊,拼多多在國內共提供了2111.5萬個直接就業崗位,對就業市場的積極影響不斷擴大。
電商平臺的普惠體系還在不斷激發電商就業生態的二次繁榮。商務部發布的《2024年上半年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情況》顯示,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到5.96萬億元,增長8.8%;網絡零售平臺店鋪數量約2559.7萬家,增長2.8%。拼多多作為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通過一系列舉措已經累計帶動超過30萬名新農人返鄉創業,助力超2000萬農業生產者參與到數字經濟中,在為產業振興貢獻力量的同時,也實現了收入的提升和自身價值的實現。
拼多多還通過技術創新和社會責任雙重驅動,促進了高質量、多元化的就業。近期,拼多多推出了“百億減免”“西進行動”和“新質供給”三大戰略,旨在降低經營成本、縮減物流成本以及推動產品、技術和品牌創新成本的下降,以電商生態機制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進而實現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