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大步邁入萬億參數的新紀元之際,數據中心的基礎架構正悄然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AIGC技術的興起,不僅重塑了數據中心的整體結構,還顯著增加了端口規模和東西向的數據流量,給匯聚層與核心層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迫使數據中心加速擴容,投入成本急劇上升。
盡管DeepSeek技術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AI訓練的成本,但業界普遍期待AI模型成本的進一步下降,這將極大地拓寬其應用場景,并推動全球數據中心部署的持續增長。在這場變革中,光模塊作為數據中心互聯的關鍵組件,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AI服務器高度依賴光模塊,將電信號轉換為光信號,通過光纖進行傳輸,再將接收到的光信號轉換回電信號,這一轉換過程對于高速數據傳輸至關重要。
根據TrendForce的最新報告,2023年至2025年間,全球光收發模塊的出貨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盡管2023年的基數較低,但2024年出貨量大幅提升,預計2025年將進一步沖高,這充分反映了光模塊市場需求的持續擴張。這一爆發式增長的背后,是AI訓練集群對帶寬需求的急劇攀升。例如,單臺搭載800G光模塊的交換機,其數據吞吐量足以支撐千億參數模型的實時訓練,展現了光模塊在AI領域的重要價值。
截至今年四月底,中國光模塊行業的上市公司中,已有八家公司發布了2024年的業績報告。這些公司包括中際旭創、劍橋科技(注:原文中劍橋科技重復提及,此處合并)、新易盛、光迅科技、天孚通信、天辰光以及聯特科技等。這些公司的業績表現,成為了觀察中國光模塊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窗口。
在2024年,營收超過百億的光通信公司有兩家,其中中際旭創以238.62億元的營收位居榜首,華工科技則以117.09億元的營收位列第二,新易盛則以86.47億元的營收緊隨其后。這三家公司中,有兩家公司的營收同比增長超過了120%,其中新易盛的營收增長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79.15%。這些公司的出色表現,不僅得益于市場的快速增長,更離不開其在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上的持續投入。
在800G光模塊的產業競賽中,中國廠商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截至2024年底,中際旭創、新易盛、天孚通信等八家A股上市公司已經占據了全球800G市場35%的份額,較2022年提升了12個百分點。這種集群式的突破背后,是這些公司持續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和不斷積累的技術專利。頭部企業在近三年內的研發投入累計超過了50億元,持有的光模塊相關專利數量年均增長達到了28%。
國際知名光通信行業研究機構LightCounting發布的2024年全球光模塊TOP10榜單進一步印證了中國廠商在全球光模塊市場的領先地位。榜單中,中國廠商占據了七席,充分展示了中國光模塊行業的強大實力。其中,中際旭創憑借122.64%的營收增長率和33億美元的營收規模,再度登上全球光模塊榜首,與老對手Coherent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新易盛的表現同樣搶眼,以179.15%的營收增速和12億美元的營收體量,實現了排名的“大跳級”,從2023年的第七位飆升至2024年的第三位。
中國廠商在技術壁壘的突破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中際旭創自主研發的硅光集成技術,成功將800G光模塊的功耗降低至7W以下,相比傳統方案節能了30%。新易盛開發的液冷封裝工藝,則使得光模塊在極端環境下仍能保持穩定的性能。天孚通信則通過光學透鏡陣列微加工技術,將光信號傳輸損耗控制在了0.2dB以內。這些創新成果不僅提升了產品的性能,還直接轉化為財務數據,使得這些企業在2024年的平均凈利潤率提升至18.7%,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同比增長了40%。
隨著技術演進的加速,全球主流云服務商的資本開支計劃也顯示出AI相關投資的占比正在大幅上升。從2022年的35%躍升至2024年的60%以上,這一變化直接推動了800G光模塊需求的快速增長。更值得關注的是,光模塊的技術迭代周期正在從傳統的3-5年縮短至18個月,1.6T甚至3.2T產品的研發已經進入工程驗證階段。這種技術躍遷不僅重構了數據中心的網絡架構,還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例如,華為推出的“光模塊即服務”(OMaaS)方案,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了帶寬資源的靈活調配,將單機柜算力部署周期壓縮至72小時以內,為數據中心運營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在海外市場方面,中國光模塊廠商的戰略重心已經開始向海外轉移。2024年財報數據顯示,八家上市企業的海外營收占比平均提升至42%,較2022年增長了15個百分點,其中北美市場貢獻了超過六成的增量。以中際旭創為例,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8.62億元,其中海外市場貢獻占比高達86.8%。北美市場作為其核心增長極,谷歌、亞馬遜等云服務商的AI算力集群建設帶動了該公司產品的需求,使其在全球800G光模塊市場占據了約40%的份額,穩居行業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