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中國AI領域,一個名叫楊植麟的名字頻繁被提及,他與他的創業公司月之暗面,正逐漸成為該行業的焦點。
月之暗面旗下的明星產品Kimi,在過去的一年里取得了顯著的增長。根據AI產品榜的數據,Kimi的網站端訪問量呈現出一條近乎完美的增長曲線,僅在8月略有下滑,其余月份均保持正向增長,甚至在某些時段超越了字節跳動的豆包,穩居行業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Kimi在應用端的表現更為亮眼。從下半年的迅猛發力,到10月首次躋身千萬用戶俱樂部,再到12月反超文小言,Kimi在C端用戶中已正式超越了早早起步的百度系產品,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
然而,在Kimi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楊植麟和月之暗面也陷入了一場復雜的股權之爭。11月,楊植麟與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宇韜在香港被前創業公司循環智能及其中的五家資方提起仲裁。隨后,金沙江創投的朱嘯虎也連續發聲,雙方展開了多輪隔空回應,這場股權爭紛至今仍未完全平息。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Kimi在過去一年中仍然取得了諸多突破。據AppGrowin平臺公布的數據,Kimi每個月的投流支出都在八位數以上,10月的廣告投放金額更是超過2億。然而,Kimi的成功并非僅僅依靠燒錢帶來的轉化。在過去一整年中,Kimi從長文本處理到探索版,從k0-math到視覺思考版,一直走在中國大模型的最前列。
Kimi的首個增長點來自于對長文本的處理能力。早在2023年底,Kimi智能助手初次面世時,就以其長達20萬漢字的上下文處理能力吸引了大量用戶。2024年3月,Kimi再次發力,將長文本處理能力的限制提升至200萬字級別,進一步鞏固了其在長文本處理領域的領先地位。
Kimi還推出了探索版和k0-math等新產品。探索版基于COT思考鏈,深度模仿人類思考過程,幫助用戶更高效、更完整地完成任務。而k0-math則在數學能力上全面對標OpenAI的o1系列大模型,并在多項數學基準能力測試中取得了優異成績。這些新產品的推出,進一步提升了Kimi的技術實力和用戶體驗。
然而,在技術和產品取得顯著進展的同時,Kimi的商業化問題仍然懸而未決。作為一家依靠融資的獨角獸公司,月之暗面急需探索能讓商業化落地的道路。然而,在C端市場上,除了百度推出了收費產品外,幾乎沒有其他Chatbot應用有收費的情況。Kimi也只能推出打賞功能,試圖從用戶身上獲取一些收入。而在B端市場上,由于字節和阿里等巨頭的價格戰,便宜甚至免費的API并不少見,這也讓Kimi的B端道路變得愈發艱難。
在股權之爭和商業化困境中,楊植麟展現出了堅定的立場和領導力。他力保張予彤等同行創業者,認為他們為月之暗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應得到相應的回報。同時,他也表示將繼續全力以赴把Kimi的技術和產品做好,有信心通過規模化來產出更高級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