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YouTube 平臺上的音樂領域迎來了一股由人工智能(AI)驅動的新潮流,特別是在廣受歡迎的“lo-fi”音樂風格中,AI生成的作品遍地開花。這類音樂播放列表往往以動漫角色為封面,營造出一種寧靜且引人入勝的聽覺空間。然而,隨著AI音樂的不斷涌現,許多音樂愛好者開始尋求純粹的人類創作,這促使部分播放列表創作者主動標注“No AI”,以此保證聽眾能夠享受到未經AI介入的原創音樂。
去年年底,TikTok上的知名音樂博主德里克?吉(Derrick Gee)揭露了一個現象:某個熱門lo-fi音樂頻道上的曲目幾乎全為AI作品,這些音樂聽起來平淡無奇,甚至曲目列表中未提及任何藝術家的姓名。吉還發現,該頻道創作者曾點贊一條評論,暗示這些音樂是利用Suno等AI音樂生成工具創作的。這一發現迅速引發了公眾對AI音樂真實性的廣泛討論。
實際上,這一現象并非孤例。越來越多的YouTube頻道通過發布AI生成的音樂視頻,迅速積累了大量粉絲和觀看次數。根據SocialBlade的數據,吉所調查的頻道自2024年9月創建至11月,短短數月內便收獲了超過13萬名訂閱者,部分視頻的觀看量更是達到了數百萬次。這類長時間播放的視頻非常適合投放廣告,AI音樂的運用不僅為創作者節省了創作和篩選歌曲的時間,還規避了版權糾紛,從而提升了廣告收入。
然而,YouTube在應對AI音樂內容方面仍存在不足。盡管谷歌在2023年11月宣布要求創作者披露使用AI生成的內容,但實際操作中監管力度較弱,主要歸因于檢測AI內容的技術手段尚不成熟。盡管如此,與Facebook和Pinterest等平臺相比,YouTube在這一問題上顯得更為積極。同時,谷歌還推出了“Dream Screen”和“Dream Song”等功能,鼓勵創作者利用AI進行視頻和音樂創作,這預示著AI音樂的浪潮還將持續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