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這家科技巨頭,在人工智能(AI)領域的表現近期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討論。曾幾何時,蘋果的Siri以其創新性和實用性引領全球,成為智能語音助手的標桿。蘋果也是最早將機器學習等AI技術融入手機系統功能的廠商之一,其相冊的人像自動分類等功能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
蘋果在影像算法、預測輸入、Face ID等多個功能中廣泛應用機器學習技術,極大地優化了用戶體驗。iPhone的成功,除了強大的A系列芯片外,iOS系統對AI技術的積極擁抱同樣功不可沒。然而,隨著AI大模型時代的到來,蘋果似乎在一夜之間失去了領先地位。
在剛剛結束的WWDC 2025大會上,蘋果對AI服務的更新計劃被批評為缺乏亮點。大會首日結束后,蘋果股價出現大幅波動,從6月9日至13日,持續五天的WWDC讓蘋果股價從最高點的205美元一度跌至196美元。盡管蘋果通常不太在意短期股價波動,但市場和用戶的質疑無疑給蘋果帶來了巨大壓力。
面對這一困境,彭博社的一篇報道揭示了蘋果正在推進的多個AI項目,為市場帶來了一絲新的期待。這些項目包括Siri 2.0、Knowledge聊天機器人以及常駐助手Copilot。Siri 2.0是蘋果在WWDC上重點介紹的AI項目,而另外兩個項目則首次詳細披露。
Knowledge聊天機器人首次曝光于6月1日,由著名的蘋果爆料者Mark Gurman揭示。這款AI應用被描述為“從開放網頁抓取信息的ChatGPT式應用”,旨在為用戶提供基于網頁數據的問答服務。Knowledge將作為網頁版AI助手存在,比Siri更輕量、更簡單,能夠在不使用麥克風和攝像頭的情況下,為用戶提供備忘、日歷以及郵件草稿等功能。
蘋果之所以推出獨立的Knowledge項目,一方面是為了分攤Siri的功能壓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測試不同提示詞系統的效率和理解能力。蘋果希望Siri能夠在聯網和非聯網狀態下提供一致的AI體驗,但這對iPhone的端側算力要求極高,一直難以落地。因此,分拆出一個獨立的聊天機器人來處理輕量級的AI應用成為了一個可行的方案。
常駐助手Copilot則是一個基于系統的全局服務,被視為Siri的升級版或主動助手。它能夠在用戶沒有主動提出要求的情況下,根據麥克風、地圖定位等數據,結合AI模型智能判斷用戶需求,并為用戶提供主動建議。例如,當用戶走到機場登機口時,Copilot會根據行程安排、GPS定位和登機時間等數據自動彈出電子登機牌;當用戶健身完后,它會根據身體消耗和用戶的飲食菜單及喜好智能推薦菜譜,甚至直接幫助用戶檢索周圍的外賣店鋪并提供推薦、下單和付款的一站式服務。
蘋果計劃采用端側的安全芯片與統一推送鏈路來確保Copilot在運行時的用戶隱私安全。蘋果或許打算將Copilot打造成貫穿整個蘋果生態的智能體,并作為智能中樞來聯動各個設備,為用戶提供無縫的AI服務。然而,相較于Siri 2.0和Knowledge,Copilot目前的信息還相對較少,更具體的功能和體驗仍有待后續進一步曝光。
回顧蘋果的AI戰略,不難發現其面臨的最大問題可能是“貪多嚼不爛”。自研AI大模型、全面的用戶隱私保護、嚴苛的數據安全要求以及系統級的AI服務響應,這些要求只要實現一個都能在AI領域奪得頭籌。然而,蘋果對用戶數據和隱私的保護要求嚴重限制了自研AI大模型的進度,導致其只能求助外部合作伙伴如OpenAI來支撐初代蘋果AI功能的模型需求。
雖然蘋果對隱私和數據安全的重視讓用戶感到欣慰,但如何在兼顧隱私的情況下確保AI功能的體驗卻成為了一個難題。蘋果仍在強調將優先考慮以本地AI大模型+AI芯片來滿足用戶需求,但現階段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卻十分困難。云端算力與端側算力的巨大差距讓兩端的AI模型在參數上幾乎不可彌補,蘋果需要在參數遠不如競爭對手的情況下讓AI體驗達到一線水平。
為了加速AI項目的進展,蘋果近期進行了頻繁的人員調動,希望通過集中力量來確保最緊要的項目如期交付。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蘋果的AI項目在功能表現和用戶數據保護方面仍堪稱最佳。如果2026年Siri 2.0能夠如期上線,那么蘋果仍有機會在AI領域重拾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