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領域在2018年迎來了其發展的第62個年頭,這一領域的歷史進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最初的二十年,即從1956年至1976年,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邏輯推理上。隨后的三十年,從1976年至2006年,專家系統成為了該領域的主導。而自2006年起,人工智能邁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認知智能時代,這個時代重視數據和自主學習,其持續時間尚不可預知。
近年來,得益于算法、大數據和計算力等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開始在各個領域展現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逐漸明確了其應用場景,創造了實際的商業價值。自2000年以來,每年投入到人工智能創業中的資本額增長了六倍,而在美國,每年有數十億美元的風險資本涌入這一領域,同時,人工智能相關崗位的需求也在急劇增加。
一家知名咨詢公司預測,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的規模將達到3萬億美元。這一領域持續火熱的驅動力主要源于技術的不斷進步,包括數據、算法、計算力、大數據和物聯網等,這些技術構成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堅實基礎。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旨在模擬和延伸人類智能的技術和方法,已經廣泛應用于醫療、金融、教育、交通等多個行業,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范圍的擴大,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各個行業,如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金融、智慧醫療、智能交通、教育和零售等。
為了提升生產效率、優化產品和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企業對人工智能應用工程師的需求持續增長。以醫療領域為例,人工智能應用工程師可以研發智能診斷系統,幫助醫生更精確地診斷疾病;在金融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則可以應用于風險評估和智能客服等方面。
政策方面,我國政府對人工智能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近年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及教育部等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和應用。這些政策不僅明確了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目標,還提出了具體的行動計劃,為人工智能的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就業方向上,人工智能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在人工智能、自動化、互聯網IT等領域的國內外知名企事業單位就業或創業。他們的專業技能可以應用于機器視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專家系統、自動規劃、智能搜索、定理證明、博弈、自動程序設計、智能控制、機器人學、語言和圖像理解等多個領域。考研方向也涵蓋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和人工智能等相關專業。
人工智能作為一門交叉性學科,與計算機科學、信息學、數學、神經生理學、認知科學、心理學等眾多學科有著緊密的關聯。在計算機領域內,人工智能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應用,為機器人、經濟政治決策、控制系統和仿真系統等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為了順應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潮流,滿足行業對高質量專業人才的需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推出了人工智能應用工程師證書。這一證書旨在評價并認可持有人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能力和職業素養,為他們的職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