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節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中國傳統節日不僅在國內引發了熱烈反響,也在全球范圍內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據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近兩周來,“非遺”相關搜索量激增,同比漲幅超過80%,顯示出民眾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和對年俗的深情回歸。
在非遺春節的熱潮下,各類傳統手工藝品如福字、窗花、燈彩、年畫、春聯和剪紙等,紛紛成為年貨市場的寵兒。其中,木版年畫尤為引人注目,承載著明代崇禎年間傳統工藝的楊柳青木版年畫搜索量同比暴漲192%,鳳翔、桃花塢、朱仙鎮和漳州等地的木版年畫也備受青睞。從地域特色來看,南方消費者更加偏愛木版年畫,重慶的銷量同比增長超過9倍,浙江、福建、江西和廣西等地的銷量也均有3倍以上的增長。
這些傳統手工藝品不僅受到了中老年消費者的喜愛,也吸引了眾多年輕消費者的目光。他們通過巧妙的家居搭配,將年畫等傳統元素與現代家居風格相融合,賦予了這些古老文化新的生命力。一位90后消費者表示,將兩幅裝裱好的木版年畫與家中的香薰燭、小擺件等現代元素擺在一起,立刻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氛圍。
除了年畫之外,各類傳統刺繡產品也迎來了銷售高峰。色彩清雅、針法活潑的蘇繡銷量同比增長了253%,蜀繡、湘繡、粵繡和魯繡等也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關注,銷量同比增長均超過90%。從銷售地域來看,湖北消費者對傳統刺繡技藝的產品最為熱衷,銷量同比增長超過6倍,云南、上海、貴州和廣東等地的銷量也有顯著增長。
傳統音樂戲曲和年俗活動類產品也在這個年貨節期間大放異彩。廣東地區的英歌舞,這一糅合了武術和戲劇的民間藝術,在京東上的搜索量同比增長了410%。同時,安塞腰鼓、豫劇、黃梅戲和京韻大鼓等傳統藝術也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關注。從全國銷售趨勢來看,安徽、甘肅、西藏和浙江等地對傳統年俗產品的需求更加旺盛,銷量增長顯著。
隨著非遺風的持續升溫,國潮元素也在春節期間大放異彩。數據顯示,“國潮”關聯搜索量同比增長了225%,其中國潮禮盒的增長更是達到了420%。國潮羽絨服、漢服、口紅、文具盒和伴手禮等也均實現了較快增長。將傳統刺繡、剪紙和青花瓷等元素融入現代服裝設計的國潮服飾產品,搜索量同比增長超過5倍。從家居飾品到手機通訊、文教文化用品、廚具和服飾內衣,國潮產品無處不在,為春節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非遺春節的申報成功,以及非遺產品和年俗產品的熱銷,不僅反映了當代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回歸,也體現了更多消費者愿意以一種更傳統、更原汁原味的方式來迎接新春。年畫、繡品等傳統手工藝品在今年的春節舞臺上大放異彩,不僅成為了文化的象征,也成為了年貨市場上的新寵。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正在重新審視和體驗傳統年俗的魅力,讓這些古老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