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閱讀依然是我們探索世界、理解未來的窗口。本周,讓我們跟隨湛廬君的腳步,一起回顧過去一周內科技與人文交織的精彩瞬間。
就在不久前的7月10日,科技界的巨頭馬斯克在直播間揭開了Grok 4的神秘面紗。他自信滿滿地宣稱:“這是全球頂尖的AI,讓我們親眼見證它的實力。”據馬斯克介紹,Grok 4在SAT考試中屢獲滿分,其推理能力更是超越了人類,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令人震驚的是,Grok 4已在所有學科領域達到了博士后水平,馬斯克甚至預言,如果Grok 4在今年未能發現實用的新科學技術,那將是一大意外。
回望一年前的7月,兩則新聞同樣引起了廣泛關注。一是超過1342萬名學子參與的高考,首批錄取通知書陸續寄出,眾多高分考生選擇了數理基礎科學等方向;二是自動駕駛出租車“蘿卜快跑”的出現,引發了關于未來司機職業命運的熱烈討論。同年6月,麥肯錫發布的《工作新未來》報告預測,到2030年,“基本認知技能”將徹底消失。
一年來,AI的足跡遍布各個領域,從AI電影到“AI諾獎”,再到越來越多的AI同事,我們見證了AI技術的飛速發展。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還將迎來首位AI科學家。面對這一系列變化,如何把握未來趨勢?三位頂級“未來學家”的觀點或許能為我們提供啟示。
首先,OpenAI的早期投資人里德·霍夫曼在《AI賦能》一書中指出,與其擔心AI取代人類,不如積極擁抱AI,將其視為提升個人能力的工具。他認為,大學畢業生和初創公司通常比資深前輩更能迅速適應新技術,因此,應屆畢業生應思考如何用AI優化自己的職業生涯,抓住機遇,培養深度AI素養,理解AI如何重塑工作流程和商業模式,從而在新世界中脫穎而出。
另一方面,世界知名人工智能專家朱松純教授則強調,人工智能的未來之路在于“為人文賦理,為機器立心”。他指出,中國在AI領域的探索應走出自己的道路,實現AI與人類價值觀的深度融合。朱教授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的大一統理論”,他相信,通用人工智能一定是一個既美麗又簡潔的存在,能夠用最簡約的模型解釋復雜現象。
在高考后的選擇時刻,朱松純教授的觀點也提醒我們,選擇不僅僅關乎熱門專業和名校,更重要的是思考個人的渴望與追求,以及如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面對AI的熱潮,我們更應思考如何讓AI成為具備“心”和“理”的硅基智慧生命體,與人類社會和諧共生。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無論是里德·霍夫曼的積極擁抱AI,還是朱松純教授的對人文與AI融合的追求,都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思考方向。讓我們在閱讀中探索世界,在思考中把握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