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的璀璨舞臺上,一項來自復旦大學的創新技術吸引了眾多目光。復旦大學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團隊自主研發的高精度、低成本“自適應視觸覺AI傳感器”首次亮相,作為鎮館之寶在中央展區閃耀登場,成為唯一的高校代表,展現了人形機器人技術邁向新高度的重要一步。
這款傳感器如同為機器人賦予了人類的觸覺,使其能夠精準地完成以往難以想象的精細操作。在演示中,一只裝備了該傳感器的觸覺夾爪,輕巧地拿起豆腐、薯片、果凍等易碎物品,依據其獨特的紋理、軟硬度和摩擦特性,巧妙地擺出各種造型,令觀眾驚嘆不已。
據復旦大學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文明介紹,人類指尖皮膚對力的感知極為敏感,而該團隊研發的傳感器感知靈敏極限已達到人體的10倍。這一突破性進展,得益于傳感器具備的柔性、靈敏性、多維力學探測能力,以及融合視覺感知與AI算法的創新系統。抓取物品時,其柔軟界面如同人類皮膚般自然貼合物體形狀,適應復雜表面,同時感知多維受力,包括正壓力、切向力、扭轉力等,確保與外界交互的靈巧與安全。
當前,盡管國內具身機器人的視覺通道已較為完善,但在觸覺技術方面仍存在較大空白。復旦大學團隊此次的成果,不僅填補了這一空白,更為構建面向精細化操作的下一代具身智能大模型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該傳感器不僅能讓機器人感受到傳統的單一壓力,還能像人類皮膚一樣,感知壓力、剪切、扭轉、滑移等各種復雜力學交互信息,為實現更高級別的操作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復旦大學副校長姜育剛表示,具身機器人要面對多樣化的工作環境,既能在預先學習過的環境里做好工作,也能在不確定性的未知環境里完成任務。此次發布的視觸覺傳感器,不僅支持訓練融合觸覺等多模態信息的機器人大腦,還有望助力實現更精細化的操作技術。未來,該技術可應用于機械夾爪精準抓取易損物品、工業制造領域的高精度分揀與精密裝配、輔助醫療領域的微創手術等多個領域,甚至與假肢相結合,研制出具備觸覺感知能力的智能假肢。
今年初,復旦大學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正式成立,旨在研發具有自主探索能力、持續進化特性且符合人類價值觀的具身智能體,為未來人機協同與智能社會建設提供核心驅動力。此次WAIC上的亮眼表現,無疑為這一愿景注入了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