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的璀璨舞臺上,一項來自復旦大學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的創新技術吸引了眾多目光。這項名為“自適應視觸覺AI傳感器”的技術,以其高精度與低成本的特點,在“WAIC里機器人技能大舞臺”的中央展區首次驚艷亮相,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
人類皮膚的觸感,是靈活操作的關鍵所在。它不僅能感知力的變化,還能根據這些反饋調整動作的精度。而今,復旦大學的科研團隊正致力于將這一人類特質賦予機器人。他們的“自適應視觸覺AI傳感器”,正是這一愿景的重要里程碑。
這款傳感器,融合了視覺感知與AI算法的創新系統,擁有柔性、靈敏及多維力學探測等特性。其柔軟的界面,能像人類皮膚一樣貼合復雜表面,避免壓壞脆弱物品。同時,它還能感知包括正壓力、切向力甚至扭轉力在內的多維受力,使機器人與外界的交互更加靈巧安全。
據復旦大學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的研究員陳文明介紹,以往的傳感技術多以壓力信號為指標,屬于單一的感官通道。而下一代具身機器人要突破操作能力瓶頸,就必須具備類似人體皮膚的多維觸覺感知能力。這款傳感器,正是為了這一需求而生。
更令人驚嘆的是,這款傳感器的感知靈敏極限已達到人體的10倍。這意味著,它能在更微小的力變化下作出反應,為機器人的精細操作提供了可能。
在WAIC的展臺上,這款傳感器展示了其強大的應用能力。一只觸覺夾爪在傳感器的引導下,輕松拿起了豆腐、薯片、果凍等易碎品,并根據其紋理、軟硬和摩擦特性,精準地擺出各種造型。這一幕,讓現場觀眾驚嘆不已。
復旦大學副校長姜育剛表示,具身機器人要面對多樣化的工作環境,既能在預先學習過的環境里做好工作,也能在不確定性的未知環境里完成任務。而這款高精度、低成本的視觸覺傳感器,正是支持訓練融合觸覺等多模態信息的機器人大腦的關鍵技術。
姜育剛還透露,團隊計劃對這款傳感器進行市場化推廣,并開展視觸覺融合的大模型訓練,以解決行業內更有挑戰性的問題。該技術的應用前景廣闊,包括但不限于搭載觸覺技術的機械夾爪精準抓取易損物品、工業制造領域中的高精度分揀與精密裝配、輔助醫療領域的微創手術等。
復旦大學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的成立,標志著該校在具身智能領域的研究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他們致力于研發具有自主探索能力、持續進化特性且符合人類價值觀的具身智能體,為未來人機協同與智能社會建設提供核心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