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區域,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推動著一場科技創新的浪潮。上海,作為這一區域的龍頭,正攜手江蘇、浙江、安徽,共同書寫著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新篇章。
近期,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立法舉措在長三角地區落地。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地的人大常委會一致通過了《關于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自9月1日起,這19條協同措施將在三省一市同步生效,旨在通過區域聯動,強化科技力量培育、創新平臺建設、核心技術研發以及成果資源共享,從而打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系統。
在上海普陀區的“創新里”科創產業園,這樣的協同合作故事正在生動上演。江蘇太倉的林維輝與上海的秦楚漢,正攜手打造一款人工智能垂直農業產品。林維輝負責硬件制造,而秦楚漢則專注于產品研發。得益于上海的研發資源集中,他們選擇在此設立研發中心,而將生產基地設在土地成本更為低廉的太倉。兩地車程僅40多分鐘,跨省合作變得如同同城協作般便捷。
類似的跨區域合作模式在普陀區屢見不鮮。機器人創業者徐培麒幾乎每天都要與無錫的合作伙伴進行遠程會議,其上游零部件來自常州、蘇州,以降低成本;而下游應用則與南通的養老產業園合作,共同推進康復訓練項目。這種高效的產業鏈整合,正是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的生動體現。
為了進一步推動區域創新協同發展,長三角地區還在制度創新方面不斷探索。上海青浦區的西岑科創中心,正緊鑼密鼓地建設中,這里將成為長三角首個跨省域高新區的核心地帶,涵蓋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個分園。未來,這里將實現統一管理、統一規劃,推動產業協同發展,使創新資源配置更加高效。
在上海的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綠色低碳概念驗證中心的一個監測儀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實驗。這個項目由復旦大學提供技術支持,上海提供市場化方案,江蘇鹽城進行投資,已經獲得了200多臺意向訂單。這種“研發銷售在上海、投資生產在長三角”的協作模式,正是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的又一典范。
長三角地區的交通一體化也在加速推進。安徽省的馬鞍山和滁州,緊鄰江蘇南京,目前正加緊建設跨省軌道交通。這些城際鐵路通車后,將極大縮短城市間的通勤時間,實現“絲滑通勤”。以馬鞍山為例,寧馬城際鐵路的建設將使南京與馬鞍山兩市中心城區的通勤時間縮短至30分鐘,為像陳樹勝這樣的跨省通勤者帶來極大便利。
長三角地區的科技創新和交通一體化發展,不僅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也為人們帶來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這一區域的協同創新故事,正在以生動的實踐,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和無限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