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經濟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企業數字化轉型已不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與發展的必修課。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日益成熟,傳統行業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正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然而,在這一進程中,如何科學評估轉型進度、明確升級方向,成為眾多企業面臨的共同挑戰。
在此背景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適時推出了《企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和運營經營能力成熟度模型》(IOMM),這一模型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量化的評估框架和實踐指南,引領企業步入數字化轉型的“標準時代”。
近年來,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從“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到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再到“新基建”概念的深化,政策層面不斷為企業數字化轉型加碼,鼓勵企業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生產方式和業務流程的數字化變革。
從技術層面來看,新一代信息技術正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硬支撐。云計算以其資源虛擬化的優勢,構建起全域數據互聯與算力覆蓋的架構,為傳統行業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大數據在電信、交通、能源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催生了諸多新場景,如精準營銷、智能調度等。人工智能則通過提升效率,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物聯網與云邊協同模式的興起,更是加速了工業、農業等行業的網絡化轉型。
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本質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通過數字技術與企業各要素的深度融合,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和生產效率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技術、業務、人才等要素被數字化,業務流程和生產方式得以重組,從而推動經濟效率的提高。
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路徑存在顯著差異。對于IT驅動型企業而言,轉型多由IT部門主導,從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入手;而對于非IT驅動型企業,如制造類企業,轉型則更多從業務、財務等部門發起,先從供應鏈、經營環節等核心業務切入。這種路徑差異的背后,反映了企業核心需求的不同。
為幫助企業解決轉型中“不知現狀、不明方向”的問題,CAICT基于多年研究推出了IOMM模型。該模型從“數字基礎設施服務運營能力”和“企業整體數字化經營運營能力”兩大維度出發,為企業轉型提供全面“畫像”。
在“數字基礎設施服務運營能力”方面,IOMM模型將企業數字化基礎設施的云化管理和服務運營能力分為五個成熟度階段,從基礎保障到創新引領,逐步推動企業服務能力的提升。而在“企業整體數字化經營運營能力”方面,該模型則覆蓋企業經營全流程的轉型水平,包括資金、人才、生產設備、數字基礎設施等要素的技術改造能力,以及資源配置、系統協同、數據分析等方面的成效。
IOMM模型的價值不僅在于評估,更在于為企業提供行動指南。通過與目標對比發現短板,結合現狀制定改進計劃,企業能夠明確能力提升的優先級,從而更有效地推進數字化轉型。
一批標桿企業的轉型經驗也證明了IOMM模型的有效性。例如,中國建設銀行通過構建“龍舟”運維PaaS平臺,實現了IT部門向價值中心的轉型;浙江移動則通過構建技術中臺微服務平臺,推動業務營銷、網絡運維等環節的智能化;阿里云作為全球首個將核心交易系統100%運行在公有云上的大型互聯網公司,其云原生架構的成熟度得到了充分展現。
隨著IOMM模型的推廣和應用,企業數字化轉型正逐步從“野蠻生長”階段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在這一新階段,無論是技術架構的云化升級還是業務流程的數字化重構,都以價值為導向,旨在讓數字技術真正服務于效率提升和創新突破。
對于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不是終點,而是持續進化的過程。借助IOMM等評估工具,企業能夠更清晰地把握自身定位,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轉型節奏,最終實現生產力的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