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尚界,一場由人工智能技術引領的變革正悄然興起。2023年,商業模特Sarah Murray目睹了一個令人矚目的新景象:一位膚色多樣、身著Levi's牛仔裙的年輕女性模特,竟是AI技術的產物。這一發現讓Murray深感憂慮,她認為AI模特的出現無疑加劇了模特行業的競爭,樹立了一個難以企及的完美標準。
隨后,時尚圈的這一趨勢愈演愈烈。Vogue七月刊的一則Guess品牌廣告更是震驚眾人,廣告中的模特無論是身材還是外貌,都完美契合北美審美標準,但真相卻令人咋舌——這位模特同樣是由AI生成的。這一消息迅速在社交媒體上發酵,引發了關于時尚界是否正逐漸擺脫對人類依賴的廣泛討論。
面對這一變革,行業內的專家和模特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們指出,AI技術憑借其低成本和高效能,能夠在極短時間內創造出高質量的創意內容,這無疑給人類模特、攝影師和造型師的職業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電商模特Sinead Bovell更是直言不諱,指出這一群體最易受到自動化的沖擊,品牌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更傾向于采用AI模型。
事實上,不少品牌已經加速擁抱了AI技術。Paul Mouginot透露,從基礎產品拍攝到虛擬模特的形象展示,再到生成逼真的時尚廣告,AI模型的應用不僅節省了人力成本,還極大地滿足了品牌對內容量的需求。然而,這一趨勢也引發了關于“機器人文化挪用”的爭議,尤其是在多樣性模特的使用上。
許多模特擔心,品牌可能會利用AI技術“定制”出符合其身份特征的模特,從而忽視了對真實多樣性人才的雇傭。Sarah Murray呼吁品牌應關注那些渴望工作的真實模特,而非依賴虛擬的替代品。這一觀點得到了不少人的共鳴,也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AI技術在時尚界的應用。
盡管有行業人士對AI生成模特持樂觀態度,認為這能為模特提供更多元化的機會,但整體上,時尚界的氛圍依然緊張而微妙。Claudia Wagner指出,目前AI技術在時尚界的應用仍處于摸索階段,如何在利用AI技術的同時,保持人類模特的獨特價值,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