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動下,算力需求呈現爆炸式增長,隨之而來的電力消耗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在保障算力供應的同時,實現綠色、高效的能源利用,成為了全球算力與電力領域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
上海臨港國際數據港正引領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創新實踐。在這里,世界首個“陸數海算+風能融合”項目正緊鑼密鼓地部署中。約十公里外的海域上,巨大的風力發電機迎風旋轉,將風能高效轉化為電能。而下個月二十日,一個特殊的四層海底數據中心將在風場下方的海底安家落戶。
據上海海蘭云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家文介紹,這個海底數據中心內設有192個12千瓦的機柜,其核心優勢在于能夠直接與海上風電相連,實現綠電的直供。這一創新設計不僅大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還有效降低了數據中心的能耗。
今年六月,臨港與海蘭云正式簽約,共同推進這一陸數海算項目的落地。陸數海算,即將陸地產生的數據遷移到海域進行計算處理,并利用海水自然冷卻技術進一步降低能耗。這一技術由于難度極高,此前僅有微軟在2015年進行過類似的海底數據中心實驗。
海蘭云此次在臨港國際數據港的落戶,標志著全球首個“海上風電直供綠電+海水自然冷卻”項目的正式啟動。該項目總投資高達16億元,總規模達到24兆瓦,一期示范項目規模即為2.3兆瓦,綠電供給率超過90%。李家文表示,該數據中心具備抵御極端自然災害的能力,未來還將隨著海上風電的深入發展,進一步向深遠海拓展。
與此同時,在臨港的另一處算力中心,中國電信也正在進行著一場算力調度的創新嘗試。7月8日,中國電信臨港算力中心積極響應虛擬電廠的調度指令,在短短三分鐘內,將正在進行的人工智能計算任務無縫轉移到了千里之外的湖北十堰數據中心。這一全國首例“跨省算力轉移”的成功實施,驗證了無感實時“東數西算”的可行性。
中國電信臨港算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張佳偉表示,這種算力轉移方式能夠迅速將算力切換到電價較低的地區,從而實現盈利。對于及時性要求不高的算力需求,可以大規模轉移到中西部進行計算,完成后再離線傳輸到東部地區,以此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此次算力轉移的成功,不僅標志著數字時代“算電協同”新范式的實現,也為中國電信在算力與電力協同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中國電信還將進一步打通算力和電力數據,推動算電協同成為常態,為建設更加綠色、高效的數字世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