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知名對沖基金經理邁克爾·巴里,這位因成功預判2008年次貸危機而被好萊塢電影《大空頭》塑造為原型的人物,近期在中概股市場的操作上展現出了戲劇性的反轉。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巴里顯著調整了對中國資產的看法,與之前做空策略大相徑庭。
自2022年第四季度起,巴里便開始涉足中國股市,尤其是對阿里巴巴、京東等企業的重倉持有。然而,進入2023年第一季度,受海外市場波動影響,他一度采取了保守策略,幾乎清空所有多頭持倉,并轉而買入中概股的看跌期權,市場一度猜測其對中概股前景持悲觀態度。
但僅僅一個季度之后,巴里的投資策略再次發生一百八十度轉彎。根據最新披露的二季度持倉報告,Scion資產管理公司不僅賣出了之前持有的阿里巴巴、京東等企業的看跌期權,還積極買入了阿里巴巴和京東的看漲期權。這一“空翻多”的操作,無疑是對中概股未來走勢的重新看好。
巴里的這一轉變并非孤立事件。近期,多家外資機構紛紛表達了對中國資產的積極態度。高盛等投資機構指出,中國正重新吸引國際投資者的目光,投資者對中國股票市場的興趣顯著上升。這一趨勢背后,是中國資產核心競爭優勢的日益凸顯。
中國擁有高度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制造業升級、產業鏈垂直整合以及低成本高效率的工業制造能力,使得中國商品在全球市場上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同時,中國企業近年來在研發上的持續投入,正逐步兌現“工程師紅利”,推動中國商品從低質低價向高品質、高附加值轉變,部分商品甚至開始在全球市場上享有品牌溢價。
中國在科技領域的長期大規模投入也已初見成效。在人工智能、半導體、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關鍵領域,中國已經具備了全球競爭力,并展現出追趕和超越國際最高水平的潛力。這些實體經濟的優勢,使得國際資本對中國市場的信心逐步恢復,越來越關注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和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