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份關于異構算力協同的深度研究報告《全球計算聯盟GCC:2025年異構算力協同白皮書》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該報告全面剖析了當前算力產業的發展脈絡、體系架構、關鍵技術突破、實際解決方案以及對未來的洞察。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推進,算力需求呈現出爆炸式增長態勢。異構算力,以其對不同計算任務的優化能力,成為滿足這一需求的關鍵所在。然而,當前異構算力面臨著碎片化、生態系統割裂以及協同效率低下等多重挑戰。在此背景下,得益于政策推動與市場需求的雙重激勵,中國算力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特別是智能算力領域,預計到2025年,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將達到748 EFLOPS,占全球比重高達60%,并有望在2028年進一步攀升至2781.9 EFLOPS。
異構算力,即不同架構計算單元的有機結合,在智能計算領域,主要體現為針對大模型的多種AI芯片算力,包括GPGPU和專用ASIC兩大類。盡管潛力巨大,但異構算力在協同過程中仍需跨越“資源墻”、克服“生態割裂”以及提升“效率”等難題。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業界正在積極探索構建一套包含統一計算、通信、調度和評測的協同體系架構。這一架構旨在打破生態壁壘,實現高速數據傳輸,優化資源編排,并提供統一的評估標準。關鍵技術如跨架構編譯、統一算子加速庫等,為各體系的有效運行提供了堅實支撐。
在實際應用層面,“一模多芯”異構混池訓練和低成本異構混合推理成為推動異構算力協同的重要方向。中國電信、智源研究院等機構已推出相關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在提升計算效率、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展望未來,異構算力協同技術將向芯片級新計算范式、主機級超節點異構、集群級跨域協同以及“四算一體”場景融合的方向發展,為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