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工智能(AI)領域,中國與歐盟作為兩大核心力量,正以不同的發展路徑探索AI的未來。盡管雙方的發展模式有所差異,歐盟側重于標準與規則的深化,中國則更強調創新與發展,但這并未阻礙雙方在多個維度上尋求合作的可能。
在創新層面,歐洲擁有深厚的科研基礎,如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法國的國家科研中心等,這些機構在基礎學科上的積累為AI技術的理論研究提供了強大支撐。然而,歐盟在算力資源方面存在明顯短板,與美國相比存在巨大差距。為改善這一狀況,歐盟計劃投資300億歐元,建設包括13個區域性AI工廠網絡和一批超級數據中心在內的基礎設施。盡管如此,能源供給不足和資金籌集難題仍困擾著歐盟的AI發展計劃。
相比之下,中國在AI算力方面展現出強勁實力。得益于豐富的綠電資源和中央與地方財政的聯合支持,中國算力能力正快速提升,逐步縮小與美國的差距。中國AI發展不僅注重技術創新,還積極推動技術開源和標準輸出,這為中歐在AI領域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雙方可以共同建立開源白名單、AI專利池,并推動跨國協作,實現算力資源的互補。
在應用層面,AI的發展已從實驗創新階段邁向場景應用和產業落地。歐盟在醫療、氣候、農業等垂直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如FIRST Potato智能系統在農業中的應用,有效提升了產量并減少了農藥和水的使用。而中國AI模型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多模態通用大模型應用層出不窮,具身智能領域也朝著更高效、強智能的方向發展。中歐在應用層面的合作,將助力雙方拓展AI應用的邊界,提升產業競爭力。
在治理層面,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完善治理規則變得尤為重要。歐盟在AI治理上走在前列,其《人工智能法案》是全球首部全面監管AI的法規。歐盟通過確立嚴厲的倫理高線,試圖樹立AI治理強者的形象,并推動其規則成為全球標準。中國也出臺了多項AI治理法規,強調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原則。中歐在AI治理上存在共識,如風險分級和人類控制等原則,這為雙方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雙方可以考慮設立技術委員會,出臺合作路線圖,并加強對AI監管的合作,逐步提升互信度。
中歐在AI領域的合作,不僅有助于雙方共同應對技術挑戰和市場風險,還將推動全球AI技術的健康發展。通過取長補短、拓展邊界和提升監管,中歐將攜手開啟AI合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