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摩根士丹利發布了一項深度分析報告,揭示了企業界即將迎來的重大轉型。據該華爾街巨頭預測,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有望為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的企業每年節省接近1萬億美元。這一預估的節約額,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在減少人力成本、處理常規及知識密集型任務上的顯著效能。
報告中提到,所謂的“代理AI”軟件與“具身AI”機器人,將在這一變革中扮演核心角色,它們預計每年可為標準普爾500指數企業帶來約9200億美元的凈收益。這一數字背后,是人工智能對工資開支的削減以及對重復性、流程密集型崗位人力需求的減少。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指出,這些潛在的節約相當于2026年稅前收益的約28%,預示著各行業將迎來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然而,他們也提醒,實現這些成本節約可能需要多年時間,并且部分公司在全面采納人工智能的過程中面臨著重大挑戰。值得注意的是,9200億美元的預估節約額占據了標準普爾500指數總薪酬開支的41%,而分析僅基于約90%的指數公司數據。
摩根士丹利還強調,這種經濟價值的創造不僅限于成本節約,還將通過裁員、降低任務執行成本以及讓員工有更多時間專注于高附加值活動,推動新的收入和利潤率增長。據估計,這一年度經濟利益有望為標準普爾500指數帶來約13至16萬億美元的市場價值提升,相當于當前總市值的四分之一左右。
在行業影響方面,摩根士丹利的分析顯示,消費品分銷與零售、房地產管理以及運輸等行業,將因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而實現生產力的顯著提升,其收益預期將超過2026年預測收益的100%。相比之下,半導體和硬件行業由于人力成本已經相對較低,因此從人工智能中獲得的潛在價值較小。
盡管裁員被視為成本節約的主要手段之一,摩根士丹利也區分了全自動化與任務級別增能的不同。代理AI通常通過重新分配任務來提升效率,而非完全取代人力;而具身AI則在物流和實體零售等行業帶來了更直接的崗位替代風險。報告還預測,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將涌現出如首席AI官和AI治理專家等新興職業。
盡管數據看似樂觀,分析師仍警告稱,全面采納人工智能的過程可能耗時數年甚至數十年。企業更可能首先通過員工自然流失和流程效率提升來實現成本節約,而非立即進行大規模裁員,特別是在以客戶為中心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