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領域風起云涌的今天,“AI陪伴”已成為資本、創業者和行業巨頭共同瞄準的新興賽道。最新研究顯示,中國AI情感陪伴行業在未來幾年內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5年的38.66億元急劇擴大至2028年的595.0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驚人地達到148.74%。這一數據不僅彰顯了AI陪伴市場的巨大潛力,也讓這一領域迅速躍入公眾視野。
資本對于這一趨勢的反應尤為迅速。近期,雷軍、俞敏洪、朱嘯虎等知名企業家紛紛出手,投資了一系列以“AI陪伴”為核心定位的初創企業,極大地推動了行業的熱度。這些投資涵蓋了兒童陪伴玩具、年輕人潮流玩具以及多模態交互機器人等多個領域,顯示了AI陪伴市場的多元化發展趨勢。
與以往的消費電子市場不同,AI陪伴賽道的崛起并非由頭部廠商主導,而是由初創公司和投資人共同推動。例如,俞敏洪參與的新東方行知資本投資了英格瑪機器人,主打“陪伴+多模態模型”;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則投資了貝陪科技,推出了面向2至8歲兒童的“可豆陪陪”系列AI玩具;朱嘯虎的金沙江創投則投資了珞博智能,其推出的潮玩“芙崽”試圖成為用戶的“隨身攜帶的情感伴侶”。
社會心理學家和產業分析師指出,AI陪伴市場的快速增長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驅動。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如家庭規模縮小、孩子數量減少以及老齡化問題加劇,許多人面臨著情感陪伴缺失的問題。AI陪伴不僅滿足了這一現實需求,還順應了技術發展的趨勢,正在從概念走向實際應用。
從產業端來看,各大廠商也在加速布局AI陪伴市場。在CES 2025上,TCL展示了全球首款模塊化人工智能伴侶機器人“TCL Ai Me”,具備視頻識別、屏幕互動和機械動作功能;傅利葉科技則在WAIC 2025上推出了醫用康養機器人GR-3,進一步拓展了情緒交互與陪伴功能。國際市場也呈現出類似趨勢,如馬斯克旗下的Grok推出了基于大模型的伴侶功能,為用戶提供了兩個性格鮮明的虛擬角色。
然而,盡管市場熱度高漲,AI陪伴產品仍面臨一些技術挑戰。其中最突出的是“長期記憶”問題。當前的AI陪伴產品在單次互動中能夠表現出流暢自然的對話,但難以在多次互動中維持穩定的情感連貫性。用戶反映,AI的記憶力太短,難以承擔起真正的長期陪伴功能。因此,如何解決長期記憶問題,成為決定AI陪伴產品能否真正走進用戶生活的關鍵。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一些企業正在探索新的解決方案。例如,通過優化向量數據庫來增強AI的跨會話記憶能力;利用輕量化大模型、神經符號系統融合以及邊緣計算技術來提升AI的本地存儲和學習能力;以及通過游戲化和IP化來提供持續的情緒驅動和互動粘性。這些努力旨在讓AI陪伴產品更加貼近用戶的真實需求,提供更加個性化、有溫度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