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掀起波瀾的DeepSeek,以其驚人的效率與低成本,推出了與OpenAI o1性能接近的開源模型R1,這一壯舉被視作AI大模型領域的一次“小力出奇跡”。R1的成功不僅震撼了全球AI行業,也讓外界開始質疑大型科技公司動輒數百億美元的AI研發開支是否合理。
然而,盡管DeepSeek的沖擊波讓科技巨頭們為之一震,但這些巨頭并未因此改變策略。相反,他們正加大投入,試圖通過資金優勢重新奪回AI大模型的制高點。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2024年第四季度財報中宣布,2025財年的資本支出將達到750億美元,以加速其人工智能戰略的實施。這一數字遠超華爾街的預期,彰顯了谷歌在AI領域的燒錢決心。
微軟也不甘落后,宣布將在2025財年投資800億美元建設AI數據中心,創下公司成立以來單筆投資最高紀錄。社交網絡巨頭meta同樣計劃在今年投資600億至650億美元,并大幅擴張AI團隊,以實現其AI服務的宏偉目標。而OpenAI則攜手軟銀、甲骨文、微軟等企業,預計投資5000億美元成立“星際之門”,用于AI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營。
相比之下,國內科技巨頭在AI大模型領域的投入雖然規模較小,但也動輒數百億元,且增長迅速。百度、阿里、騰訊等企業在2024年前三季度的總資本開支約為867億元人民幣。金融數據服務商預計,到2027年,這三家企業的資本支出將達到176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6%。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將流向AI大模型。
面對DeepSeek的崛起,美國科技巨頭雖然在表面上對其技術贊嘆不已,但在戰略層面并未跟隨其“小力出奇跡”的策略。相反,他們加大了在AI領域的投入。OpenAI在推出o3-mini模型后,展現了其在物理推理等多項指標上的強大實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R1。同時,OpenAI還發布了Deep Research功能,號稱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人類專家數小時的工作。
盡管DeepSeek的R1模型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其在算力、數據、資金和資源方面仍無法與巨頭們相提并論。DeepSeek正面臨被后來者超越的風險,但其成功也證明了“小力出奇跡”的可行性。這一新范式讓巨頭們青睞的“砸錢”路線與“小力出奇跡”路線之爭更加激烈。
在國內,字節跳動在AI大模型領域的投入同樣引人注目。近年來,字節跳動灑下重金,不僅在研發費用和人才成本上大手筆投入,還在B端和C端同時燒錢,力圖爭奪更多企業和個人用戶。其推出的豆包大模型在價格上堪稱“價格屠夫”,同時依靠廣泛的投放策略拉新,用戶量迅速增長。
阿里云、百度智能云、騰訊云等國內主要云服務廠商也紛紛接入DeepSeek大模型,試圖借助其流量為自己爭取關注度和新用戶。這一舉動不僅表明了大廠對DeepSeek的認可,也為雙方未來更大規模的合作留下了想象空間。
然而,隨著競爭對手以新一代模型反擊,疊加自身規模擴大導致的種種問題,DeepSeek正面臨被全面反超的危險。其產品上的大模型幻覺問題頻繁出現,讓用戶對其準確性產生質疑。同時,短時間內涌入的全球用戶也讓DeepSeek有些力不從心,其深度思考和聯網搜索功能一度暫停服務。
盡管DeepSeek的“小力出奇跡”證明了AI大模型的另一條發展路徑,但手握重金的科技巨頭依然是AI大模型的主要參與者。他們堅守“尺度定律”,通過算力、算法和數據的三角模型構建更強大的模型。DeepSeek及其擁躉不能因一時的成功而沾沾自喜,高性價比路線與“大力出奇跡”路線之爭仍將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