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這個曾經與國美并肩的零售巨頭,如今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債務危機。2025年初,蘇寧電器集團、蘇寧控股、蘇寧置業三家公司被南京中院裁定進入破產重整程序,消息一出,輿論嘩然。蘇寧易購雖然緊急澄清,表示自身業務獨立,且已實現扭虧為盈,但蘇寧帝國的崩塌似乎已成不爭的事實。
回顧蘇寧的輝煌歷史,它從南京的一家小空調店起步,憑借連鎖經營和低價策略,迅速擴張成為中國家電零售的佼佼者。然而,隨著電商的崛起,蘇寧也開始了自己的轉型之路。2013年,蘇寧更名為“蘇寧云商”,試圖實現線上線下融合,但內部管理矛盾卻使得這一轉型陷入了困境。
張近東,這位蘇寧的創始人,從2012年起開始了激進的投資擴張。他控股PPTV、收購家樂福中國、入股萬達、投資恒大,涉足多個領域。然而,這些投資并未如預期般帶來回報,反而成為了蘇寧的財務黑洞。國際米蘭俱樂部虧損嚴重,家樂福中國負債累累,PPTV也因版權問題陷入困境。
隨著債務的累積,蘇寧的資金鏈開始斷裂。截至2023年,蘇寧電器集團總負債已超千億,蘇寧易購也面臨巨額虧損。最終,江蘇國資與阿里系介入接管,張近東失去了對蘇寧的控制權。然而,他并未放棄,仍以創始人身份復出,提出“不許躺平,全員創業”的口號,試圖通過剝離不良資產、加速業務轉型來挽救蘇寧。
蘇寧的困境并非個例。昔日對手國美同樣深陷危機,傳統零售巨頭在電商的沖擊下集體衰退。這些巨頭的失敗,反映出它們在電商轉型、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戰略失誤。蘇寧曾堅信實體店是零售根基,但數字化能力的落后使得它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蘇寧的資本游戲也為其埋下了苦果。通過股權質押、發行高息債券等手段融資,蘇寧的“借新還舊”模式在資本市場收緊后徹底崩盤。這不僅加劇了其債務危機,也成為了民企盲目擴張的典型反面教材。
蘇寧的倒下,標志著“大而全”零售模式的終結。新一代消費者更青睞垂直電商、即時零售等業態,而蘇寧未能抓住這些新興市場的機遇。它的失敗,是企業家野心、戰略誤判與時代變革交織的悲劇。
如今,蘇寧易購正在剝離非核心資產,回歸家電3C零售主業。雖然短期內實現了盈利,但面對京東、拼多多的激烈競爭,以及供應商和消費者的信任危機,它的未來仍然充滿挑戰。蘇寧的崩盤,給整個零售行業敲響了警鐘:商業的本質不是規模的無限擴張,而是可持續的現金流與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