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近期在零售領域的動作頻頻,尤其是在線下零售資產的調整上。短短兩個月內,阿里相繼出售了銀泰百貨和高鑫零售兩大板塊,這一舉動被視為其聚焦主營業務、收縮支線戰略的一部分。盡管新零售的概念似乎被暫時擱置,但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對零售行業的深刻影響不容忽視,電商巨頭們并未放棄對這一領域的探索。
近日,餓了么內部進行了一系列組織調整,董事長吳澤明通過全員信宣布,他將兼任CEO一職,原CEO韓鎏則專注于分管即時物流中心,繼續向吳澤明匯報。這一調整背后,是餓了么對即時物流戰略意義的重新審視,即時物流被視為餓了么的第二增長曲線。
餓了么曾是阿里本地生活業務中的虧損大戶,但自2021年俞永福接管以來,其經營效益持續改善。經過“舊三年”的梳理整合,餓了么在2024年迎來了新的管理團隊,并在10月公布了“新三年”的戰略方向。新戰略的核心是在保證到家業務穩定增長的基礎上,將即時零售及其背后的即時物流網絡推向更前臺,承擔起推動業務增長的重任。
即時零售正成為行業熱詞。據國家統計局及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1-8月,國內即時零售規模增速高達26.2%,遠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和網上零售額8.9%的增速。平臺們在積極建倉,品牌們在全渠道布局,連線下商超也紛紛加入這一業態變革的潮流。去年12月,沃爾瑪中國與美團達成戰略合作,將全國門店上線美團,并接入美團配送。
在外賣市場,競爭已趨于白熱化。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已達5.45億,占網民整體的近五成。市場格局高度穩定,頭部平臺的競爭壁壘早已筑牢,消費者行為也已基本定型。在這一局勢下,緊抓“高頻低消”成為了保持高度活躍的關鍵競爭領域。美團和餓了么紛紛推出低價頻道和拼團產品,以迎合價格敏感人群的需求。
然而,外賣市場的增長空間正逐漸飽和,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艾媒咨詢報告指出,未來的增長動力將主要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和鄉鎮地區。餓了么在餐飲配送業務上所能尋找的增量有限,因此,它比其他本地生活平臺更需要打開即時零售的新天地。
在即時零售領域,平臺們正采取不同的路線。美團、京東等平臺通過撮合交易結合線下履約,扮演典型的互聯網平臺角色;而叮咚買菜、山姆會員店、盒馬等則有自己的供應鏈和線下倉儲,形式各有細分。當下,平臺們都在向供應鏈建設靠攏,加碼前置倉。美團計劃到2027年閃電倉數量超過10萬個,市場規模達到2000億元。相比之下,餓了么選擇了較輕的路線,圈定品牌商家為合作范圍,下放更多運營自主權,平臺仍然定位為一個撮合交易角色。
餓了么在即時零售業務上的規劃是開拓新場景,如將服務時段延伸至夜間乃至凌晨。據餓了么統計,夜間便利店訂單占比全天數量高達35%。然而,要形成流量壁壘,拉動即時零售這輛大車,餓了么還需要搭建起一個“用戶規?!啃枨蟆虘艄┙o”的循環。目前,餓了么的線上規劃相對清晰,但線下終端管理、與物流網絡串聯等“最后一公里”的實務仍需解決。
本地生活平臺與電商之間的界限正逐漸模糊。淘寶擁有豐厚的商家資源,淘寶小時達業務也被賦予了更高的權重。餓了么對同屬阿里系業務的規劃是與其互補,尋求共同發展。未來,阿里如何梳理各平臺在即時零售業務上的定位,將決定它們能否實現多點協同,激活生態。
自互聯網思維進入零售行業以來,新概念層出不窮。傳統零售的“實體店+供應鏈”模式受到沖擊,新零售和即時零售等新興模式又在不斷拓展零售行業的邊界。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零售業將更加注重需求的分層滿足和零售概念的邊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