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入市節奏的進一步加快,電站企業或面臨著電量和電價不確定的雙重考驗。電站技術創新,會成為這一復雜形勢下的破局關鍵嗎?

近日,山東省發文明確要求穩步推動新能源入市,并分類、逐步提高其市場化交易比例。文件顯示,2025年到2026年,山東省新增風電項目可自主選擇全電量或30%發電量參與電力市場,新增光伏發電項目可自主選擇全電量或15%發電量參與電力市場;2030年起,新增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實現全面入市。新政的發布,讓山東省成為全國首個明確新能源入市時間表以及短期入市比例的省份。盡管這只是地方性政策,但鑒于山東省作為新能源裝機大省以及中國光伏第一大省的地位,此次新政的出臺或可在一定程度上窺見后續國家層面新能源入市政策的方向。
新能源加速入市 重構電站價值標準
過去,評價電站價值主要看發電量,發電效率越高,電站價值越大。但在新能源入市的背景下,這套標準明顯已經不適用了,發電量最高并不一定意味著發電效益最大。就像在高水平賽事中,運動員的身體天賦不再是決勝關鍵,閱讀比賽和執行戰術的能力才更為重要。北京鑒衡認證中心副主任紀振雙就曾表示,新能源行業亟需用產品思維去重構產業的技術生態,將產業研發的重心從硬件端向應用端轉移。

在這場行業變革中,全球新能源頭部開發商陽光新能源率先行動,為行業提供了創新范例。在去年10月份,陽光新能源對外發布了新能源電站「魔方」技術平臺,率先定義電站技術。董事長張許成在發布會上表示,新能源行業正從設備技術主導轉向電站技術主導,這要求產業上下游都需更具產品思維。
給電站裝上“最強大腦” 陽光新能源聚焦電站技術
以產品思維為導向,聚焦電站技術創新,正是陽光新能源應對行業變革的核心策略。而在新能源加速入市的背景下,「魔方」平臺的價值不斷凸顯,讓電站不僅能發好電,更能用好電、賣好電。這其中,預測技術是一切的基礎與關鍵。清華大學教授魯宗相曾公開表示,提高預測能力是電站技術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這也是「魔方」平臺重點攻克的難題,以光伏功率預測為例,陽光新能源在傳統預測模型的基礎上,創新性融入了全時組件排布輻照模擬、實時陰影模擬、實時地表反射等能提高預測精度的信息,開發了機理模型與大數據模型融合預測技術,實現了預測精度達90%以上的行業領先水平。

新能源入市背景下,電站如何“賣好電”成為更直接的現實問題。例如,光伏發電的不確定性會導致交易電量與實際發電量出現偏差,使電站在市場中購買大量高價電量,大幅增加運營成本,甚至在局部時間段出現虧損。對此,陽光新能源開發了不同時間尺度下與應用場景匹配的電價預測技術、市場效益和損失建模技術,通過多模型和AI技術的應用,猶如給電站裝上了超級算力大腦,在運行和交易環節中精準決策,合理分配倉位,充分利用每次市場交易機會提升經濟效益。
數智化技術創新 助力電站全流程“降本增效”
新能源入市帶來的挑戰不僅局限于電站運營和電力交易環節,還對電站開發全流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從選址、評估到設計、建造,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實現“降本增效”成為關鍵。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發布的《2024中國光伏技術發展報告》明確提出,要通過數智化系統技術創新,賦能電站全生命周期降本增效,最終實現電站從規劃到運營的全流程無人化愿景。

陽光新能源在這一領域同樣有著深厚積淀。「魔方」平臺背后的iSolarSim、iSolaoRoof、iSolarBP、iSolarTool等系列數智化軟件,目前已有超1萬用戶,累計評估、設計電站超 100GW。就拿iSolarSim舉例,該軟件填補了國內光伏實景發電仿真技術的空白。發電仿真作為新能源電站技術的基建,直接關系電站投資回報,為電站開發、建設和運營維護等關鍵環節提供有力技術支撐。SolarSim 基于海量數據庫、自研核心算法與三維仿真模型,對光伏電站及周邊地理信息進行全要素耦合精準仿真,使評估精度提升超2%;同時基于GPU千億次光線追蹤精準測算,大幅提高仿真效率,家庭、工商業光伏仿真僅需10秒,100MW山地光伏也只需10分鐘,效率提升100倍以上。
新能源加速入市,行業有望迎來電站技術創新的“爆發期”。當下,產業研發的重心正逐步從硬件端向應用端轉移,用戶思維與產品思維已成為行業創新的重要導向。在此背景下,技術創新能力將成為新能源開發企業角逐市場的核心“武器”。作為擁有先進電站技術的新能源開發商,陽光新能源通過「魔方」技術平臺為整個行業樹立了優秀的創新樣本。期待未來有更多的新能源企業能夠投身其中,共同推動電站技術的持續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