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蛇年央視春晚的網絡直播中,新增設的“實時字幕”成為一大亮點,據悉本次實時字幕技術由科大訊飛提供。本次春晚為央視第一次在春晚網絡轉播中采用實時字幕技術,這一舉措尤其對于聽障群體意義重大,它不僅體現了科技的進步,更顯示出社會對平等信息權的尊重和關懷,是國民活動對《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的一次示范應用案例。
央視與科大訊飛聯合,首次在春晚添加實時字幕
自1983年首次播出以來,春晚已經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每年的節目都受到全國乃至全球華人的廣泛關注,2014 年春晚被定位為中國國家項目。作為國家項目,其直播的實時字幕準確性是確保全國乃至全球觀眾能夠同步理解和享受節目的關鍵。往年央視春晚由于直播機動性、活動氛圍緊張、復雜的語言環境、字幕實時匹配效率等不穩定因素,一般為直播結束后,央視對節目添加字幕,并在大年初一上午重映時播放有字幕版本的節目。
今年央視與科大訊飛聯合,為春晚添加實時字幕,并通過AI語料訓練、人機耦合系統操作等方式,實現高準確、閱讀流暢、廣電級別斷句的實時字幕體驗,也促成了央視春晚的首次“無障礙春晚”。

(圖:央視頻無障礙轉播實時字幕)
不用等初一早上,聽障者除夕夜也能一起共鳴團聚時刻
據悉,本次央視春晚(聽障版)無障礙轉播在央視新聞、央視頻等平臺進行,而實時字幕的增設主要目的是響應《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在國家項目中示范應用無障礙字幕,提升全社會對無障礙設施的意識,解決聽障人士、弱聽老年人、趕路或不方便公放的旅客在春晚觀看中的痛點,使他們能夠更加自如地理解節目內容,在除夕與家人朋友共享歡樂時光。
根據202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聽障人數約為2780萬人,占全國殘疾總人數的30%,聽力障礙不只是生理性聽力殘疾,也包含因外界刺激導致的聽力下降、弱聽人群。在往年春晚的直播中,聽障人士無法第一時間理解節目盡管有些聽障團體會組織手語翻譯,或使用訊飛聽見APP等語音轉文字軟件進行字幕識別,但掌聲、笑聲、嘈雜的環境音讓聲音識別不精準,以及沒有經過春晚定向語料訓練的字幕識別,無法精準識別出字幕,讓春晚少了一份闔家團聚的共鳴。
本次春晚的無障礙實時字幕主要應用在主持人串詞、四大分會場連線、現場采訪、公益廣告等環節,不僅對中文精妙的臺詞進行精準識別,現場撒貝寧與埃文凱爾的英文對話內容識別也不在話下,讓聽障用戶無需等大年初一上午的字幕視頻,除夕當晚就能和全國人民一起共同觀看春晚。

春晚對中國人最大的意義,是為一家人團聚提供氣氛烘托劑
春晚自1983年首次播出至今,已經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活動之一,它不僅是一場盛大的文藝晚會,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和家庭情感。在互聯網全民普及度的今天,看搞笑的小品、精美的歌舞表演變得越來越容易,春晚節目的創新性也面臨更多的挑戰。但對中國人而言,春晚最大的價值是中國人除夕夜家庭團聚氣氛的烘托劑,看春晚時大家的注意力不一定都在節目本身上,有可能在家長里短的問候回老家的親戚,有可能聚在廚房忙著包餃子,也有可能在迎來送往的和親戚朋友嘮家常。而春晚節目聲在除夕夜的人聲、鞭炮聲、廚房沸騰的下餃子聲中,把屬于中國人團圓的年味氣氛烘托到最高。
央視春晚實時字幕技術的應用是多方面技術進步的結晶,它集成了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多個領域的前沿技術,但比起技術的突破創新應用,對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的價值更值得得到關注和認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社會對平等的重視,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科技創新惠及到更多的群體,促進整個社會的包容性和進步。在提倡科技提效的今天,能讓聽障人士在除夕夜,和家人能同頻的團聚時刻,讓每一個人都不被時代落下,這才是科技發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