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14日,以“數智賦能新生態 轉型共贏創未來”為主題的中國核建2025數字生態大會在雄安召開。大會現場,北京九章云極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中核華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探索“核能+算力”創新模式,共同打造高效、低碳的算力基礎設施, 為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堅實支撐。

九章云極DataCanvas公司首席戰略官張帆受邀出席,并發表《以器為舟:軟硬一體打造數字化最佳解決方案》主題報告,從技術底層邏輯、產業經濟模型和行業實踐三重維度,深度拆解“算力包”產品如何破解算力資源“結構性錯配”難題,為用戶提供低門檻、低成本的普惠算力,推動AI算力從“奢侈品”向“生產力要素”轉型。

九章云極DataCanvas公司首席戰略官張帆發表演講
打破算力困局:從“資源焦慮”到“按需創造”
當前,算力供需的結構性失衡已成為制約AI落地的核心瓶頸。企業往往陷入兩難選擇:采購固定硬件導致資源閑置,依賴云服務又面臨彈性不足與成本高企。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傳統算力交付模式的僵化——硬件性能差異導致資源難以標準化,剛性供給與動態需求無法精準匹配。
九章云極DataCanvas公司的“算力包”產品創新性地以“1度算力(1DCU=312TFLOPS乘以1小時)”為標準化單位,將異構算力抽象為可量化、可流通的基礎資源。這一模式如同將電力市場的“千瓦時”引入算力領域,用戶無需關注硬件代際差異,僅需為實際消耗的計算量付費。通過自主研發的DataCanvas Alaya NeW智算操作系統的動態算力調度能力,“算力包”實現從單卡到千卡集群的秒級伸縮,既滿足中小企業的碎片化需求,又支撐頭部客戶的高并發場景,可節省用戶40%算力成本。
技術穿透:讓算力回歸業務價值本質
在九章云極DataCanvas公司看來,算力的價值不在于硬件堆砌,而在于如何轉化為產業成果。“算力包”通過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協同創新,重構企業算力經濟模型。某行業大模型企業的案例印證了這一邏輯:該企業原采用裸金屬的方式進行模型訓練,面臨算力資源嚴重浪費、資源彈性不足、性價比低等痛點。接入“算力包”模式后,算力利用率顯著提升,且月成本大幅降低,“原1個月預算可支撐3.5個月服務周期,訓練效率提升30%”。
這種“為結果付費”的模式在科研領域更具顛覆性。某頂尖高校實驗室在做具身智能、AIGC方向的研發時,原需每月支付固定經費租賃云主機資源,且面臨算力擠兌風險。在使用“算力包”產品后,日常研發月均費用顯著降低,論文沖刺期可秒級擴容至64卡集群,“單次訓練耗時從3天縮短至1天,且無需為閑置資源買單”。
可以預見,隨著“算力包”的普及,行業將經歷從“資源競爭”到“服務競爭”的范式轉移,全面加速普惠算力進程。標準化的算力單位(DCU)有望催生二級流通市場,激活閑置資源價值;智能調度系統則推動算力網絡向“智能電網”演進,實現跨區域、跨平臺的資源實時配置。更為深遠的影響在于產業創新門檻的降低——中小企業可通過“算力包”以極低成本調用百卡級集群,使AI創新從“巨頭游戲”轉向“生態共創”。
“這場變革的本質,是讓算力回歸其生產要素的本質。”張帆總結道,“當企業不再為算力疲于奔命,才能真正聚焦于用AI創造業務價值。這才是智能化轉型應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