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AI算力領域迎來重大變革,海光信息與中科曙光宣布換股吸收合并預案,標志著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AI算力產業并購案正式拉開序幕。這一消息在停牌十天后,于今日復牌時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6月9日晚間,海光信息(688041.SH)與中科曙光(603019.SH)同步發布了換股吸收合并的具體方案。根據預案,海光信息將以0.5525:1的換股比例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并向特定投資者發行股份以募集配套資金。兩家公司的股票自6月10日上午開市起恢復交易。
自5月26日停牌以來,這起“子吞母”的AI算力并購案一直備受矚目。中科曙光公告顯示,參與此次換股的中科曙光股票總數為14.63億股。按照換股比例計算,海光信息將為此次合并發行約8.08億股新股。換股價方面,海光信息的換股價格為每股143.46元,中科曙光的換股價格為每股79.26元,均高于停牌前的股價。此次交易的總金額預計達到1159.67億元。
交易完成后,中科曙光將終止上市,其全部資產、負債、業務、人員、合同及其他權利與義務將由海光信息承繼。這一合并將使海光信息的總市值有望超過4000億元,成為國內A股市值最高的國產AI芯片和服務器公司。同時,這也是A股市場首例“子吞母”并購案,以及國內AI芯片領域規模最大的并購交易之一。
市場分析認為,此次換股吸收合并是國內算力產業的一次重大資本運作,旨在通過股權置換實現資源整合與戰略協同。這不僅將有效整合雙方資源,推動國產算力產業的長期發展,還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國在全球AI算力領域的競爭力。
海光信息成立于2014年,通過與美國AMD公司的合作,成功在國內生產x86架構的CPU,并開發出面向各種應用場景的通用GPU(GPGPU)架構產品,即海光DCU。這些產品為AI大模型等計算提供了國產算力支持。在資本方面,中科曙光和成都國資分別為海光信息的第一、二大股東。
中科曙光則成立于2006年,主營服務器、存儲、安全、云計算等產品解決方案。公司通過投資海光信息等資產,形成了從上游芯片、服務器硬件、存儲到中游云計算平臺、大數據平臺、算力服務平臺以及下游云服務提供商的全產業鏈布局。然而,近年來受中美科技戰持續、行業競爭加劇等影響,中科曙光的業績增速顯著放緩。
海光信息雖然近年來營收和利潤增速表現良好,但整體體量相對較小,市值與基本面并不完全匹配。此次合并將使海光信息在規模、資源和市場地位上得到顯著提升。
事實上,對于AI行業來說,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的合并并不意外。基于中科曙光的銷售網絡和產業鏈資源,海光信息已形成完整的創新鏈和產業鏈。海光CPU系列產品兼容x86指令集及國際主流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已廣泛用于多個領域。如今,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終于實現吸收合并。
對于此次收購案,市場分析指出,在美國出口管制下,AMD不再對海光信息進行下一代x86授權,未來海光將更加依賴自主研發。與此同時,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基于Arm架構的CPU/GPU蓬勃發展。因此,海光信息需要更多的資源來鞏固并擴大自身優勢地位。
合并后的海光信息將擁有芯片、系統、服務器方案和液冷方案等完整產業鏈資源,目標直指AI算力龍頭英偉達。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的研究副總裁表示,在美國加碼管制的背景下,中國的信創產業快速發展,海光信息已經占據了比較頭部的位置。如今,市場競爭已不僅僅是芯片之間的競爭,而是整個系統能力的較量。海光信息與中科曙光合并后,將有利于進一步強化上下游協同,增強系統能力和集群能力,在信創市場搶占更多份額,同時也在非信創市場提升競爭力。
近年來,國內外多家半導體巨頭進行了大規模資源整合。海光信息與中科曙光的資源匹配度較高,存在上下游強互補關系,未來更有利于發揮協同效應。在全球科技企業大并購趨勢下,海光信息吸并中科曙光或是國產硬科技從“單打獨斗”向“抱團突圍”發展的必要路徑。
在強調簡化審批、提高效率的政策導向下,國內資本市場的并購重組審核進程提速。2025年已完成的重大資產重組數量已接近2024年全年總量。然而,在并購重組整體提速的同時,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因多重因素選擇終止原先籌劃的重組交易。
在當前美國采取進一步封閉措施的背景下,國產AI算力同時面臨挑戰和機遇。中國當前AI產業的發展建立在過去十多年對整個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戰略基礎之上。未來五年,中國半導體產業將不斷加速增長,以滿足AI領域以及各種先進制造領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