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關于AI技術推動智能手機進入新一輪“超級周期”的樂觀預期遭遇重大挑戰。瑞士聯合銀行(UBS)最新發布的調查報告,如同一記重錘,擊碎了華爾街的幻想。該報告深入分析了全球五大市場(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和中國)中7500名消費者的智能手機購買意向,揭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全球智能手機購買意愿正顯著下滑,其中蘋果公司的前景尤為嚴峻。
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在未來12個月內購買智能手機的意愿從上一季度的39%下降至36%,與去年同期持平,顯示出市場需求的疲軟。尤為突出的是,美國市場的購買意向暴跌,從四季度的50%驟降至37%,遠低于去年同期的44%。瑞銀分析師David Vogt指出,這一急劇下滑可能與消費者預期美國將征收新關稅有關,導致需求提前釋放。
與此同時,消費者的“換機拖延癥”日益嚴重。數據顯示,消費者計劃持有手機的時間從上一季度的29.7個月延長至31.1個月,即大約2.59年。這意味著智能手機市場的更新換代速度正在放緩。
在這場市場降溫中,蘋果公司的受影響程度尤為顯著。調查顯示,未來12個月內消費者購買iPhone的意向份額從18%下降至14%。在美國這一關鍵市場,iPhone的購買意向更是從24%大幅下滑至17%,而其主要競爭對手三星的購買意向則保持在穩定水平,約為9%。
分析師們曾普遍預期,生成式AI將成為推動消費者加速更換手機的催化劑。然而,瑞銀的調查數據卻給這一樂觀預期潑上了冷水。盡管對具備AI功能的智能手機的興趣有所提升,從16%升至19%,但這遠不足以形成所謂的“超級周期”。全球各地對AI手機的興趣呈現出極度不均衡的狀態,中國市場熱情高漲,達到78%,而美國市場僅為8%,日本甚至出現負值。
更關鍵的是,全球僅有34%的受訪者表示愿意為了AI功能而提前購買或支付額外費用。這表明,至少在目前,AI功能尚未成為消費者購買智能手機的關鍵因素。
盡管需求疲軟,但報告中揭示了一個有趣的定價悖論。在表示未來可能購買手機的受訪者中,高達82%的人表示,如果智能手機廠商因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而提價,他們愿意接受一定程度的價格上漲。然而,這一悖論并未改變市場整體疲軟的態勢。
綜合所有因素,瑞銀對未來幾年的智能手機市場前景持悲觀態度。報告預測,2025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僅實現約1%的同比微弱增長,而2026年則將陷入零增長的停滯狀態。這一預測無疑給蘋果公司和整個智能手機行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