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將通過扎實的底層模型、好用的平臺工具、廣泛的應用生態,讓AI建得起、跑得穩、用得好,讓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能用上真正好用的AI。”
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騰訊論壇上,騰訊云副總裁、騰訊云智能負責人、騰訊優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聲表示。

騰訊云副總裁、騰訊云智能負責人、騰訊優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聲
在技術演進層面,吳運聲指出,當前大多數AI系統仍處于“短期記憶”階段,尚難支撐復雜、高維的業務場景。要實現AI的實用性躍遷,需突破三個關鍵方向:
第一,具備“長期記憶”能力,能夠處理長鏈任務、跨對話記憶關鍵信息,并根據上下文動態進化,打通任務鏈條,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任務執行閉環;
第二,邁向“全模態交互”,融合語言、圖像等多模態輸入輸出,推動AI從理解語言走向理解世界,從“能答”躍升為“能動”;
第三,構建“多智能體協同”架構,通過任務拆解、容錯補位等機制,構成自組織、自進化的“AI團隊”,全面提升系統的魯棒性與可靠性。
在模型迭代方面,騰訊混元大模型持續“小步快跑”,推進技術性能與工程能力雙重突破。騰訊最新發布的TurboS,是業界首個落地的超大規模混合線性MoE模型,以“性能強、推理快、成本低”的優勢穩居全球權威榜單前列。在生成領域,混元模型不僅能極速生成高清圖像,更具備領先的3D建模能力,已廣泛應用于AI設計智能體Lovart、3D打印平臺MakerWorld,模型社區下載量已超過230萬次。
在平臺工具與生態建設上,騰訊形成了覆蓋B端與C端的“雙平臺”智能體體系。面向企業用戶,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支持多Agent協同、任務流編排和多形態部署,具備強大的系統集成與業務適配能力。本次升級新增了零代碼多Agent協同機制、千萬行級表格問答支持以及智能工作流動態調整功能,已應用于如QQ瀏覽器QBot的全自動任務執行系統,以及與邯鄲公積金中心共建的“數字柜臺”,后者已實現政務處理效率提升80%。
面向個人創作者,騰訊元器平臺聚焦公眾號智能體的構建與生態拓展,打通騰訊文檔、微信支付MCP等資源,支持一鍵同步知識庫、自動分發等功能。育兒類賬號“童爸育兒”通過元器平臺構建AI分身,7×24小時自動答疑,準確率超過95%,已累計服務6萬多個家庭。
“AI不僅服務產業,更承載著科技向善的信念。”吳運聲表示,騰訊也正持續拓展AI在科研與文化等領域的邊界探索。
在科技領域,騰訊聯合科研團隊打造了全球首個甲骨文多模態數據集,并應用AI能力輔助文物修復。在天文科研中,AI探星計劃已協助發現45顆新脈沖星,推動AI與基礎科學研究的深入結合,努力實現技術與文明的良性互動,為可持續未來打開更多可能。
面向未來,騰訊也在推動智能體技術的人才培育與應用創新。7月27日,騰訊云正式啟動首屆黑客松Agent應用創新挑戰賽,面向學生、企業與個人開發者,鼓勵通過零代碼或低代碼方式,探索多元智能體應用場景,激發更廣泛的AI創新力。
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嘉賓、媒體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騰訊論壇!
我是騰訊的吳運聲。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大模型等核心技術的發展趨勢,分享我們在打造“更好用的AI”方面的一些思考與實踐。
我將從技術演進、模型迭代、平臺工具和場景落地四個維度展開。
過去幾年,大模型技術突飛猛進,但今天的大多數AI仍停留在“短期記憶”階段——對話一長就斷,換話題就忘,系統提示詞一旦寫死,能力就被鎖死。
我們認為,真正能落地復雜業務的AI,必須具備“長期記憶”:它要能處理長鏈任務,跑得穩、記得住;要能跨對話,記住用戶關鍵信息;還要能根據任務動態加載、替換、甚至自創工具,實現自我進化。
同時,傳統的“圖文問答”已難以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真實需求。
目前來看,我們正在邁向全模態交互系統,它能融合語言、圖像、語音、動作等多模態輸入輸出,讓用戶所見即所得,所說即所動。
更重要的是,它還得感知變化、執行動作,把自然語言轉化為數字人演示或機器人操作,真正打通AI與現實世界的最后一公里。
這是從“能答”到“能動”的關鍵躍遷。
我們也發現,在面對復雜任務場景,單一智能體的能力也越來越難以支撐。
我們正逐步走向“多智能體協同”架構:不同Agent分工協作、并行執行,構建一個自組織、自進化的“AI團隊”。
平臺需要具備任務拆解、執行重排、Agent容錯補位等機制,真正實現系統級協同,支撐企業級復雜任務,提升穩定性、可解釋性和可靠性。
在這樣的技術趨勢下,今年以來,騰訊混元大模型持續迭代、小步快跑。年初發布的旗艦模型TurboS,率先實現混合線性注意力機制與MoE架構的融合,是業內首個落地的超大規模混合線性MoE模型,性能強、推理快、成本低,長期穩居全球權威榜單前列。
基于TurboS,混元T1進一步提升推理與代碼生成能力,已在多個高難任務中展現國內領先水平。以此為基座,混元家族不斷拓展:比如端到端語音模型Voice、多模態理解模型Vision相繼推出。尤其在多模態理解上,今年連續發布多款模型,在LMArena Vision全球大模型權威榜單中獲得國內榜首,在中文能力上穩居全球第一梯隊。
混元在多模態生成方面同樣領先,不僅能極速生成高清圖像,還具備人物一致性可控的視頻生成和全球領先的3D建模能力。其3D模型已被AI設計智能體Lovart、3D打印平臺MakerWorld廣泛調用,展現出強大的產品價值與技術潛力。
目前,混元模型已在騰訊內部大規模落地,為響應產業和開發者需求,今年我們將全系中小規模模型全面開源。相較于千億級模型,這些輕量模型更適合在算力受限環境下部署,能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推理體驗。比如剛剛開源的混元A13B,僅百億參數,就實現媲美千億模型的能力,開源三天登上Hugging Face趨勢榜第二。
在多模態生成方面,混元也持續開放文生圖、視頻、3D等領先能力,提供接近商用水平的開源模型,圖像和視頻衍生模型超千個,3D模型社區下載量超過230萬。
今天,我們正式發布并開源業界首個3D世界生成模型——混元3D世界模型1.0。用戶只需要輸入一句話或一張圖,幾分鐘內即能生成可360°漫游、可編輯的虛擬世界,輸出標準化3D資產,兼容主流引擎,大幅縮短內容生產周期。
此外,面向端側的0.5B到7B系列小模型、混元Large-Vision、GameCraft等,也將在近期陸續開源,助力開發者高效構建AI原生應用。
基于混元大模型強大的通用能力,并結合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騰訊元器以及具身智能開放平臺等多元化平臺能力,目前我們已經構建了覆蓋豐富場景的應用生態,持續推動AI從“能用”向“好用”邁進。
例如,我們推出了以元寶為代表的一系列AI原生產品,真正實現了AI與用戶生活和工作場景的深度融合。同時,微信、QQ瀏覽器等超級應用借助AI賦能,全面提升了用戶體驗與工作效率。
此外,我們還針對辦公、教育、生活等多樣化場景,推出了CodeBuddy、旅游規劃Agent等智能體產品,深度嵌入生產生活流程,成為用戶貼身的智能助手與可靠伙伴。
在平臺工具支撐方面,目前我們已經構建了一套統一的智能體平臺底座,支持ToB和ToC兩個方向的智能體開發,實現能力共享、協同演進。
ToB側,我們依托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服務企業級復雜場景。平臺支持多Agent協同、任務流編排,同時提供企業所需的云資源連接、安全運維和專屬技術服務,適配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的多形態部署需求。
ToC側,我們基于“騰訊元器”,面向普通開發者,提供簡單易用的AI應用構建工具。開發者可以在熟悉的生態中,結合公眾號、微信支付MCP、C端渠道分發等能力,快速上線專屬智能體。
這兩套產品雖面向不同人群,但底層共享同一個平臺能力棧,實現了開發、運行、分發的一體化協同。同時,我們構建了覆蓋全平臺的流量支持機制。無論是企業打造SaaS級AI助手,還是開發者推出C端爆款應用,都能在騰訊獲得可持續的流量與運營支持。
近期,工信部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及旗下賽昇實驗室也對市面上的智能體平臺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技術評測。
結果顯示,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在多項核心能力上都比較領先。例如,在構建自規劃自決策的Agent領域,核心能力全面領先;在工作流搭建中“端到端、意圖識別、參數提取”等準確率領先;企業通過RAG為大模型接入知識庫時很關注的“無關知識拒答準確率”,也處于領先位置。
今天,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也迎來了全新升級,重點體現在三大核心能力的提升:
在Multi-Agent能力方面,我們首創了零代碼配置的多Agent協同機制,用戶只需通過簡單的轉交關系配置,即可實現模型驅動的自動協作,構建“多專家”智能體體系,顯著減輕單體Agent的負擔。
針對知識問答場景,我們提供了知識庫Agent的最佳實踐。平臺支持多步檢索、多智能體協作處理復雜問題,實現“易用性”和“復雜適配能力”的高度統一,幫助企業快速部署高質量的知識問答系統。
在RAG能力上,平臺經過大量企業實戰場景的打磨,具備扎實領先的產品能力。企業可用極小投入,快速完成知識更新和問答系統落地。
此次升級還進一步擴展了知識源對接能力,支持連接主流數據庫,實現千萬行級表格問答;也支持接入騰訊文檔,直接導入在線文檔進行知識問答。
在工作流方面,我們引入具備全局視角的智能Agent,不僅能動態感知用戶意圖,還能實現智能的節點回退與路徑調整,使多輪交互更加自然、靈活、智能。
在騰訊內部,目前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已經應用于問答系統、辦公提效、知識管理、客服輔助等多個業務場景。
比如,QQ瀏覽器基于該平臺打造的QBot,能夠幫助用戶自動執行任務,從檢索、驗證到整理,全程無需人工干預,真正做到“所想即所得”。
對外服務方面,我們與邯鄲公積金中心合作打造的“數字柜臺”,是AI政務落地的標桿案例之一。
客戶通過智能體自動解析政策、串聯流程、進行身份核驗與審批,整個業務效率提升80%,AI答復準確率超82%,實現無紙化、自動化、高準確的政務服務體驗。
介紹完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我也和大家再分享下騰訊元器帶來的關鍵升級,這次產品升級主要聚焦三個方向:
第一,全面提升公眾號智能體的生產力。通過Multi-Agent協同、MCP接入和矩陣號一鍵發布,智能體將更高效地完成復雜任務,從創作到管理全面提效。
第二,深入打通騰訊生態能力。用戶可一鍵將公眾號內容轉為知識庫,騰訊文檔作為“內容外腦”自然接入,同時基于微信支付MCP能力,幫助開發者真正跑通“創作—服務—變現”的商業閉環。
第三,拓展C端流量分發新通道。除即將上線的應用寶AI專區外,我們也將開放更多場景化入口,為優質智能體提供精準流量扶持。
自騰訊元器推出公眾號智能體以來,我們見證了知識創作者從內容輸出邁向智能服務的跨越。其中,兒童健康科普博主「童爸育兒」的故事非常典型。
這個博主擁有百萬粉絲和70多個社群,過去每天花4小時回復私信、評論,創作時間被嚴重壓縮。直到他嘗試使用騰訊元器——完全不懂技術的他,僅用10分鐘,就將5年積累的2000多篇文章一鍵導入知識庫,構建了屬于自己的「數字分身」。
這個智能體被接入公眾號后臺、菜單欄和文章入口,7×24小時自動答疑,回答準確率超過95%,比他自己翻找資料還高效。如今已累計服務6萬家庭,解答超40萬個育兒問題。
更重要的是,借助微信支付MCP能力,讀者還能為專業內容打賞,實現從“免費輸出”到“價值閉環”的突破。
從面向B端用戶的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到面向C端的騰訊元器,目前我們的雙智能體平臺已經廣泛落地,助力更多客戶、用戶完成業務升級、需求實現。
AI不僅僅服務產業,也承載著我們對科技向善的信念。一直以來,騰訊也在基于AI能力,去做一些包括科學、文化等相關領域的探索。
比如,我們構建了全球首個甲骨文多模態數據集,即將推出具備文字補全和形體還原能力的甲骨文智能體,助力中華文明的數字化保護;我們還在用AI輔助文物修復,相關API已開放,幫助考古更高效、更精細。
在AI探星項目中,我們協助科研團隊發現45顆新脈沖星,效率是全球平均的兩倍,并觀測到多個快速射電脈沖事件,為探索宇宙打開新窗口。
為了推動智能體技術的應用創新與人才培養,騰訊云今天也正式啟動黑客松·Agent應用創新挑戰賽。
本次大賽將依托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與騰訊元器,鼓勵開發者以零代碼或低代碼方式,結合RAG、多Agent協同、Workflow等技術,探索多元智能體應用場景。
大賽面向學生、企業和個人開發者,獎勵豐厚,歡迎大家掃碼參與,一起激發智能體的更多可能。
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全部內容。
我們希望,通過扎實的底層模型、好用的平臺工具、廣泛的應用生態,讓AI真正建得起、跑得穩、用得好,讓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能用上好用的AI。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