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上,一對一私人家教(簡稱“一對一”)的話題熱度不減,關于其高收入、輕松賺錢的言論比比皆是。一對一教師,作為不隸屬于任何學校或教育機構的獨立群體,他們通過網絡預約,線下授課,憑借個人能力招收學生,成為了教育領域的一股特殊力量。
自2021年“雙減”政策出臺,嚴厲打擊義務教育階段的補習機構后,許多原教培行業的從業者紛紛轉型,成為一對一私人家教。他們沒有了機構的束縛,依靠口碑招生,維持著課外補習市場的運轉。然而,這個行業并非外界所想象的那樣光鮮亮麗。
劉晉,一名27歲的上海獨立英語老師,他的經歷頗具代表性。大學畢業后,他進入教培行業,教授K12英語課程。雙減政策后,他轉型為獨立老師,教授KET和PET課程,月收入穩定在兩萬元左右。然而,他形容自己像是“地下室的老鼠”,不能見光,甚至在遇到糾紛時,無法維護自己的權益。
劉晉的遭遇并非個例。喬念雨,一名在三線城市做初中英語獨立老師的30歲女性,她帶了13個學生,進行一對一和小班教學。盡管月收入超過7000元,遠超當地平均水平,但她對自己的工作諱莫如深。她甚至不敢在朋友圈公開招生,以免被舉報。喬念雨的丈夫也辭去了地產行業的工作,成為獨立老師,夫妻倆每月收入超過2萬元,卻對這個職業三緘其口。
吳可,一名在安徽做初中數學獨立老師的從業者,她同樣感受到了這個職業的不易。她需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經常備課到深夜,然后根據學生的時間安排上課。盡管工作辛苦,但她卻享受不到老師的待遇。在面對家長時,她也非常被動,不能挑家長,甚至有時需要忍受家長的無理要求。
然而,這個行業也并非沒有亮點。對于那些已經在行業站穩腳跟的“資深”老師來說,一對一行業充滿了誘惑。以劉晉為例,他所在的上海地區,初升高實行“分流”,為了讓孩子能升入好學校,許多家長不惜重金請名師補課。有口碑的獨立老師,每小時收費能達到千元,甚至需要提前預約。
盡管如此,這個行業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隨著教育部發布《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明確規定任何自然人和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都不得在校外舉辦培訓機構,一對一行業再次受到打擊。許多獨立老師開始低調行事,生怕被舉報。
這個行業還面臨著其他挑戰。比如,執法機構的嚴查、消防安全隱患、沒有穩定的五險一金等保障,都讓從業者心生憂慮。在面對家長時,獨立老師們也非常被動,不能大張旗鼓招生,只能依靠家長轉介紹,生源有限。
盡管如此,許多獨立老師依然堅守在這個行業。他們或出于對教學的熱愛,或出于生活的壓力,或出于對未來的期待。他們希望在這個行業里闖出一片天地,實現自己的價值。
喬念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為一名二胎媽媽,她需要一份自由的工作來照顧家庭。思來想去,只有獨立老師滿足她的需求。盡管這個職業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她依然選擇堅持下去。
他們知道,這個行業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但只要堅持下去,就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們愿意為了這個夢想,付出所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