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旗下國際業務子公司特海國際近日公布了其2025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告,這份報告揭示了這家中餐出海代表企業的最新業績動態。
報告顯示,特海國際在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了1.98億美元的收入,同比增幅達到了5.4%。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期內凈利潤達到了1194萬美元,成功扭轉了2024年同期446萬美元的虧損局面。這一成績,無疑為長期關注海底撈海外業務發展的投資者和消費者帶來了積極信號。
自2012年在新加坡開設首家門店以來,海底撈的海外擴展之路便備受矚目。然而,特海國際也曾一度深陷虧損困境。轉折點出現在2023年,通過一系列的人事調整、運營強化及門店布局優化措施,特海國際終于實現了扭虧為盈。不過,2025年一季度的盈利表現似乎又出現了波動,這引發了業界對其盈利穩定性的關注。
回顧過去,特海國際在海外市場的擴張并非一帆風順。特別是在2019年至2022年期間,雖然營業收入從2.33億美元增長至5.58億美元,但門店數量的快速增長也帶來了大幅虧損。四年間,虧損額分別達到了0.33億美元、0.53億美元、1.5億美元和0.41億美元。這一時期的虧損主要歸因于新冠疫情的影響以及餐廳的迅速擴張。
為了扭轉虧損局面,特海國際在2024年進行了重大調整。時任海底撈CEO楊利娟被調任至特海國際擔任CEO,她憑借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海外業務布局經驗,主導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過優化門店布局、提高運營效率等手段,特海國際在2024年全年實現了盈利,收入為7.78億美元,同比增長13.4%;凈利潤為2140萬美元,盡管同比有所減少,但主要是受到匯兌虧損凈額增加的影響。
然而,進入2025年第一季度,特海國際的盈利能力又有所下滑。這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便是降價策略的實施。為了提升顧客長期黏性,特海國際主動調整經營策略,通過降價讓利給顧客。這一舉措雖然帶來了客流量的顯著提升,同店平均翻臺率提高至4.0次/天,總客流量同比增長6.8%,但經營利潤率卻下降至4.1%。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撈在國外的價格普遍高于國內。即使在人均收入較低的東南亞地區,海底撈的人均消費也遠高于國內水平。而在北美洲地區,人均消費更是高達39.6美元。盡管如此,海底撈在海外依然受到了消費者的熱烈歡迎,甚至出現了排隊等候的現象。
對于特海國際而言,供應鏈建設是其提升盈利能力的關鍵。為了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特海國際正不斷加強全球供應鏈的整合能力。一方面,通過與頤海國際和蜀海供應鏈等國內企業的合作,特海國際能夠獲取高質量的火鍋底料和食材;另一方面,特海國際也在積極與當地供應商建立合作關系,以確保食材的新鮮度和本地化。
然而,供應鏈的本土化發展也對特海國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為了滿足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飲食習慣,海底撈在海外門店進行了菜單本地化的嘗試。例如,在日本門店提供味噌湯鍋底和牛小腸等本地食材;在新加坡門店結合“魚頭爐”研發了濃香魚鍋底;在泰國門店推出了冬陰功鍋底等。這些舉措無疑增加了供應鏈管理的復雜性。
盡管如此,特海國際依然在不斷努力優化供應鏈。通過加強與國內外供應商的合作、建立中央廚房以及提升物流配送效率等措施,特海國際正在逐步降低供應鏈成本并提升盈利能力。同時,特海國際也在持續關注市場動態和消費者需求變化,以靈活調整經營策略并抓住市場機遇。
隨著海外中餐市場的競爭加劇,特海國際作為中餐出海的先行者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憑借豐富的管理經驗、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以及不斷創新的經營策略,特海國際有望在未來繼續引領中餐出海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