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月末的一個晴朗日子,一艘名為“比亞迪·深圳號”的巨型汽車運輸船緩緩駛入巴西伊塔雅伊港,船上滿載的7300輛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瞬間吸引了無數當地民眾的目光,他們紛紛驚嘆于這艘海上巨無霸的壯觀景象。
這一幕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式揚帆遠航,駛入了充滿潛力的拉美市場。在全球范圍內,拉美地區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宛如一塊未被充分開發的寶石,其滲透率僅為3%,遠低于中國市場的48%。而且,相較于歐洲和俄羅斯的寒冷氣候,拉美地區更為適宜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和使用。
拉美地區總人口達到6.65億,與人口眾多的東南亞不相上下。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拉美的人均GDP竟是東南亞的兩倍,顯示出更強的消費能力。相較于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的文化多樣性,拉美主要以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為主,文化相對統一,宗教因素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約較小。隨著互聯網和電商的日益普及,拉美民眾對新興智能電動車的興趣與日俱增。
尤為重要的是,拉美地區不像北美那樣對中國持有極端的警惕態度,這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順利進入拉美市場奠定了堅實的政商基礎。不僅如此,拉美還擁有豐富的新能源工業基礎,南美“鋰三角”是新能源時代各國競相爭奪的戰略要地,智利擁有全球最大的銅礦生產規模,墨西哥和巴西的汽車產業鏈成熟完備,這些都為汽車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如今,中國與拉美之間的合作已邁入新的階段,雙邊貿易持續升溫。在拉美大規模向中國出口礦產和農產品的同時,新能源汽車在中拉合作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從江蘇太倉出發的“比亞迪深圳號”,總長達219.9米,寬37.7米,擁有16層甲板和9200個裝載車位,堪稱“海上汽車宮殿”。這艘集北斗導航、自動駕駛技術于一身,融合了LNG雙燃料動力和比亞迪電池組等尖端技術的巨輪,不僅是中國造船技術的巔峰之作,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超級旗艦”。
比亞迪正迅速擴大自有滾裝船隊規模,預計到2026年1月,船隊將增至8艘,形成覆蓋全球的航運網絡。這一前所未有的速度,意味著比亞迪每年可向海外運輸超過80萬輛汽車,相當于每天有2200輛汽車通過海運抵達世界各地。自有運輸船隊不僅能節省15%的物流成本,還能縮短20%-30%的物流時長,顯著提升訂單響應速度。比亞迪的這一舉措,標志著“產運一體”、車、船、港聯動的模式已經成熟,極大增強了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近年來,國際地緣沖突頻發,貿易關稅陰影籠罩,國際航運價格波動劇烈,強化國際供應鏈迫在眉睫。隨著車企船隊規模的不斷擴大,不僅保障了中國制造出海的安全穩定,還有利于降低運輸成本,實現雙贏。從太倉港到巴西的航運距離接近2萬公里,通常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然而,隨著中國車企大規模出海,中國與拉美之間的連接變得更加暢通無阻。
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量攀升至585.9萬輛,同比增長19.3%,繼續穩居汽車出口第一大國寶座,新能源汽車出口更是創下128.4萬輛的新紀錄。其中,奇瑞、比亞迪、上汽、長安、吉利、長城等廠商表現出色,中國汽車正集體邁向國際化。在拉美地區,尤其是巴西這一最大經濟體和汽車市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占比驚人。據巴西電動汽車協會數據,2024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其進口總量的91.4%,銷售額高達12億美元。
盡管中國出口汽車的價格通常高于國內市場,但消費者的熱情絲毫未減。例如,比亞迪漢EV在巴西的售價被哄抬至70萬,遠超原計劃的35萬;國內售價7萬元的海鷗在巴西賣出16.2萬元,海豹更是賣到54萬人民幣,仍被巴西土豪加價搶購。2024年,比亞迪在巴西銷售汽車76811輛,同比增長328%,排名躍升至第8位,海鷗、宋Plus、宋Pro等明星車型在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等地屢獲銷量冠軍。
面對拉美市場的挑戰和風險,如墨西哥的美加墨協定及美國的阻撓,以及巴西汽車進口關稅的攀升,中國車企選擇搶先將產品運送至目的地,并全面推進本地化戰略。長城汽車在巴西圣保羅建設首家工廠,比亞迪也在巴西卡馬薩里市開工建造其在亞洲以外的第一家電動車工廠,投資總額高達45億元,規劃年產能30萬輛汽車。中國車企還在拉美地區尋求在乘用車之外的突圍,推動公交系統等公共交通領域的電動化轉型,中國制造正引領拉美公交系統向電動化邁進。
同時,中國車企還致力于推動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本土化品牌運營,強化經銷商網絡和人才培育。比亞迪與殼牌旗下巴西能源公司Raízen Power合作,計劃在巴西8個核心城市建設充電中心,完善電動車充電服務。廣汽集團在巴西圣保羅發布新車,成為首個落地巴西的中國汽車國企廠商。長安汽車則參與建設拉美首個魯班工坊,致力于培養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人才。
從鋰礦開采到電池產業鏈,再到整車制造,從乘用車到商用車,再到軌道交通,中拉合作已進入全方位戰略聯動時代,其深度超乎想象。452年前,中拉“海上絲綢之路”由此開辟,滿載中國商品的貨船抵達拉美,掀起了一股“中國風”。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乘著超級大船跨洋越海抵達拉美,中國商品對全球的影響再次達到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