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畫電影《時間之子》的背后,隱藏著一場關于電影制作方式的革命。這部在端午檔期票房破億的原創作品,沒有依靠大IP或知名導演的光環,卻憑借“業內首部全云制作動畫電影”的標簽吸引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回憶起項目初期的推廣經歷,《時間之子》的制片人張旋感慨萬分。他表示,一開始有不少人對全云制作持懷疑態度,甚至有人提出還是希望將電影包下載到本地進行制作。然而,項目團隊并沒有因此退縮,而是親自前往現場幫助解決問題,甚至為合作方拉設專線,以確保云制作的順利進行。
所謂“全云制作”,并非簡單地將部分制作環節遷移到云端,而是通過貓眼與騰訊云聯合搭建的云制作平臺,實現了從云桌面、云存儲、云渲染到云制片管理的全流程集成。藝術家們只需登錄云端,就可以直接使用所有素材、工具和算力,無需再擔心本地環境的差異和限制。
然而,在動畫行業,這樣的制作模式并不常見。許多中小團隊習慣于傳統的物理斷網環境,用大鐵籠鎖電腦、用U盤傳文件,甚至通過快遞硬盤來同步數據。他們對云端的延遲和安全性存在顧慮,認為本地電腦更加可靠。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時間之子》項目團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們跑到全國多個城市的合作公司,現場調試網絡、講解云制作的操作流程,甚至為部分海外團隊協調騰訊云的海外節點。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有70多家合作團隊的上千名創作人員接受了這一全新的制作模式。
那么,為什么《時間之子》要選擇全云制作呢?這背后有著深刻的原因。傳統動畫電影制作面臨著環境割裂、傳輸低效和算力瓶頸等三大現實困境。多地多團隊的分工協作往往導致環境差異極大,數據傳輸困難重重,而動畫渲染對算力的需求又極大。
全云制作的出現,正好解決了這些問題。云端統一環境后,所有團隊使用標準化的軟件和工具,省去了環境調試的時間。同時,算力的集中調度也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藝術家們只需設置好參數并提交任務,后臺的云端算力集群就會自動處理,大大縮短了制作周期。
全云制作還讓畫面的精細度有了質的提升。傳統分包模式下,一個鏡頭最多只能迭代1-2輪,因為每輪修改都要重新傳輸和審核。而在云端,所有素材都實時共享,上游環節完成一部分后,下游環節就能立即開始工作。這使得藝術家們有了更多的打磨時間,可以創作出更加精美的畫面。
盡管全云制作在效率上有了顯著的提升,但在成本上并沒有成為電影制作的負擔。技術成本在整個電影項目成本中占比合理,而全云制作的優勢在于隱性降本。彈性算力按需使用,資源利用率大大提高;統一云端環境后,團隊無需再為每個合作方單獨采購軟件、搭建本地環境。
展望未來,全云制作有望成為動畫電影制作的基礎設施。中小團隊只需登錄云端,就能使用頂級算力和工具,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和門檻。這對國產動畫的工業化進程具有重大意義。隨著全云制作的普及,國產動畫在技術層面上有望與國際接軌,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