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工智能(AI)應用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從被譽為“中國版ChatGPT”的文心一言,到風靡一時的妙鴨相機,再到讓人捧腹的“兵馬俑跳科目三”,這些AI應用曾一度霸屏,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
2024年,被視為AI應用的元年。這一年,中國AI原生應用用戶規模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同比增幅高達232%,用戶數量突破1.2億大關。AI應用以原生App、AI插件、AI手機及智能硬件四大形式,迅速滲透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然而,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眾多AI應用卻難以逃脫“曇花一現”的命運。它們或因技術瓶頸,或因市場競爭,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進入2025年,隨著用戶習慣的形成與市場趨于理性,AI應用領域開始迎來新一輪的調整與洗牌。
文心一言,作為國內大廠首個發布的生成式AI產品,曾在2023年3月引發廣泛關注。憑借先發優勢,文心一言迅速成為國內網友體驗生成式AI的首選。然而,隨著同類產品的競相推出,以及自身模型能力的不足,文心一言逐漸失去領先地位。如今,在AI應用排行榜上,文心一言已難再現昔日輝煌。
妙鴨相機,則是AI寫真領域的佼佼者。它以現象級的速度爆紅網絡,憑借AI技術為用戶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寫真服務。然而,妙鴨相機的輝煌并未持續太久。隨著競品類似功能的推出,以及用戶新鮮感的消退,妙鴨相機的用戶量急劇下滑。盡管仍在不斷迭代更新,但已難以重現昔日的輝煌。
在AI陪伴領域,星野以其獨特的產品形態和用戶體驗,迅速贏得用戶的青睞。而同為AI陪伴類應用的冒泡鴨,則因無法打出差異化,最終成為市場競爭的犧牲品。階躍星辰,這家曾被譽為“AI六小龍”之一的企業,也不得不調整戰略,將重心轉向多模態大模型研發。
AI搜索領域同樣競爭激烈。昆侖萬維旗下的天工AI,作為國內首款明確定位于AI搜索的生成式AI產品,曾在市場上引起不小的轟動。然而,隨著RAG技術的普及,以及大廠們的紛紛入局,天工AI的競爭優勢逐漸消失。如今,天工AI已重新定位于AI辦公智能體,與AI搜索說再見。
智能助手領域,Kimi曾以“長文本”為標簽,通過投流拉新迅速搶占市場。然而,高昂的獲客成本與服務器壓力,讓Kimi的用戶體驗大打折扣。隨著豆包等競品的崛起,Kimi的市場份額逐漸被蠶食。盡管仍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已難以再現昔日的輝煌。
泛娛樂領域,AI孫燕姿、泰勒講山東話、兵馬俑跳科目三等生成式AI驅動的娛樂內容,曾一度在互聯網上掀起熱潮。這些魔性傳播的內容,以其低成本、高情緒價值的特點,吸引了大量用戶的關注。然而,隨著用戶新鮮感的消退,以及同質化內容的泛濫,這些娛樂爆款逐漸失去吸引力。
回顧過去兩年,AI應用在C端的落地路徑經歷了從野蠻生長到理性布局的轉變。從最初的創業熱潮,到如今的調整洗牌,AI應用領域的玩家開始意識到,真正能夠走遠的,不是率先突圍的,而是能夠在熱鬧散場后仍然被用戶記住的。未來的AI應用,將不再是單點能力的拼圖,而是完整體驗的集合。只有深入了解用戶需求和使用場景,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