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A股市場在收入確認方面經歷了一場深刻變革,多家上市公司紛紛調整其會計政策,引發了廣泛關注。特別是自2025年起,收入確認方法的“大洗牌”成為市場焦點。
其中,*ST滬科對農產品貿易業務的收入核算方式進行了重大調整,從總額法轉變為凈額法,這一變動直接導致其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大幅下滑超過九成。類似地,特銳德也對充電運營業務中的電費收入確認規則進行了重新認定,結果是對2023年度營業收入進行了19億元的調減。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超過30家上市公司發布會計差錯更正公告,宣布將收入確認方法從總額法改為凈額法,合計調減收入超過百億元。這一趨勢反映出上市公司在會計政策選擇上的深刻變化。
近年來,監管部門對收入確認的核查力度不斷加強,多家上市公司因錯誤適用總額法導致收入核算不準確而受到處罰。例如,ST舜天、ST華聞、中泰化學等公司就曾因此類問題被監管部門處罰。
那么,為何近期上市公司頻繁調整收入確認方法呢?這背后涉及多個業務領域。首先,貿易業務尤其是大宗商品與供應鏈貿易是收入確認方法誤用的高發區。以萬向錢潮為例,其將部分貿易業務收入確認從總額法改為凈額法后,營收和成本均大幅調減。其次,充電服務領域也頻繁出現此類調整,奧特迅、北巴傳媒等企業因在新能源充電服務業務中僅扮演“服務中介”角色,而改用凈額法確認收入。技術服務、電商平臺運營、廣告代理等領域也存在類似問題。
這些上市公司在更正公告中普遍強調,總額法向凈額法的調整僅影響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的核算口徑,不會對公司資產規模、利潤水平及現金流狀況造成實質性影響。然而,這一調整無疑對投資者的估值判斷構成了挑戰。
在會計實務中,總額法與凈額法的選擇一直是個難題。盡管政策文件已明確了兩者的適用規則,但在實際操作中,企業仍面臨諸多困境。例如,法律形式和經濟實質的不一致、不同企業對風險類別的理解和判定差異、風險轉移程度的量化難度等因素,都可能導致企業在選擇收入確認方法時陷入困境。
更為嚴重的是,總額法與凈額法的不當使用已成為一些上市公司虛增收入的操縱手段。例如,*ST海越因錯誤使用總額法確認收入而收到證監會大額罰單,ST舜天則通過采用總額法等方式虛增營業收入過百億元。這些案例表明,收入確認方法的濫用已嚴重損害了市場的公平性和投資者的利益。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監管部門和行業組織需要加強對新收入準則的專業培訓,深入解釋“主要責任人與代理人”的判斷框架,并發布典型案例以幫助企業財務人員和審計人員準確把握相關概念和判斷重點。同時,企業也應借鑒典型企業的成功經驗,避免誤判,并及時披露相關信息以清晰說明業務模式變動對財務狀況的具體影響。
對于投資者而言,穿透財務數據表象、結合行業邏輯與監管動態全面評估企業收入真實性至關重要。投資者應深入分析業務實質,警惕業績中的“水分”。關注現金流、警惕頻繁更換主業的公司以及遠離關聯交易復雜的企業也是降低投資風險的有效途徑。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推動上市公司收入確認回歸業務本質、有效遏制財務造假行為已成為當務之急。只有確保企業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才能更好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并維護市場的公平性。